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公益慈善精神的树立与践行,是提升社会文明与和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大学生树立和践行公益慈善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感恩、互助、友爱、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德育价值。因此,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高校要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
想要有效开展公益慈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在公益慈善方面的基本情况与接受特点,然后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因此,本文选取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24级大学本科生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本次大学生公益慈善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309份,数据揭示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核心特征:约七成受访者对公益慈善活动呈现积极态度,但实际参与频率呈现明显分层;在认知层面,多数大学生存在基础性理解而缺乏系统化认知,超半数群体将公益价值锚定在“助人悦己”的精神满足。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渠道闭塞(68.9%)、时 间 精力 不 足(57.3%)与组织机制缺位(42.7%)构成主要参与壁垒;与此同时,学生对公益慈善的历史脉络(61.2%)、法律规范(53.8%)等知识体系表现出强烈求知欲。这些发现为优化高校公益教育模式与内容、构建长效参与机制提供了关键数据支点。
大学生在公益慈善方面总体表现积极乐观
超过六成大学生对参与公益慈善类活动持积极态度。对于问题“你喜欢参加诸如志愿服务等公益慈善类活动吗”,合计有68.29%的受访者选择“很喜欢”或“比较喜欢”,表明大多数学生具备较高的公益慈善参与意愿。因此,多数大学生也保持定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习惯。数据显示近七成(37.22%、31.72%)人群保持每年或每月至少一次的参与频率,这个频率虽然不是很高,但反映出公益慈善行为已形成一定常态化趋势。
从大学生参与的公益慈善活动的类型分布来看,社区公益活动参与度最高,接近七成比例。社区公益活动以68.28%的比例成为最普遍参与的公益形式,远超其他选项,反映出社区场景在公益活动中的重要性和便利性。同时,随时随地的助人为乐、垃圾分类值守、捐款捐物、在重大节庆活动中担任志愿者的比例也都超过四成,也是大学生参与度相对较高的公益活动。从大学生参与的公益慈善活动的兴趣意愿来看,在重大节庆活动中担任志愿者、社区公益活动及场馆志愿服务为最受欢迎的三项志愿活动。数据显示,这三项活动的选择比例均超过40%,显著高于其他选项,反映出参与者更倾向于参与有组织、集体性质的志愿服务。
近七成大学生受访者认为最大好处是利他带来的快乐。选择“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感到快乐”的比例高达68.93%,显著高于其他选项,反映出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核心价值认同是非常正面的。
超六成大学生目前或曾经参与过公益机构。当前参加公益机构的受访者占比最高(42.72%),叠加曾经参与者的比例(23.3%)后,累计参与率超过六成,表明公益机构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较为广泛。
高校公益慈善教育中的理论需求与实践需求
在理论层面,多数人对公益慈善内涵有基础认知但不够全面。仅有23.95%的大学生受访者认为自己对公益慈善内涵具有较全面认知,近六成学生表示有一些了解和认识。16.83%的学生仅仅有比较模糊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基本不了解。这表明大学生在公益慈善方面的认知深度存在提升空间。同时,大部分学生有意愿加深认识和理解,对在课程中学习公益慈善知识持积极态度。在回答“你是否喜欢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学习关于公益慈善的知识”这一问题的时候,选择“很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合计比例达78.31%,构成显著多数群体。在具体内容上,大学生的关注比较全面,中国公益慈善活动的现状(69.58%)和必要性与价值意义(63.11%)选择比例最高,表明公众更倾向了解实际发展状况和社会意义。中西方公益慈善思想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关注度也是较高的,达到了一半左右的比例。
在实践层面,信息闭塞和信任问题是影响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首要障碍。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受访者因信息闭塞而无法获知活动信息,近半数人因难以判断公益活动的真实性而犹豫参与,反映出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的重要性。从前述大学生最愿意参加的公益慈善活动类型来看,他们喜欢参加范围更加广大、平台更为社会化的公益慈善活动,但由于大学生自身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不多,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社会化程度都不高,再加之信息闭塞和信任问题,是造成大学生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意愿与实际存在一定错位、活动范围更多局限在社区的重要原因所在。有一些大学生(23.3%)表示自己曾经参加过某个公益机构,但是后来断掉了。这说明社会公益机构与大学生关联的紧密度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开展公益慈善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本次调查揭示了大学生群体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显著特征与潜在提升空间。数据显示,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现出对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态度,且37.22%的人群保持每月至少一次的参与频率,折射出当代青年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值得注意的是,68.93%的参与者将“利他带来的快乐”视作最大收获,印证了公益行为与个体价值实现的深度契合。
然而,认知深度不足与行动障碍并存的现象值得关注:仅有23.95%的受访者具备较全面的公益慈善认知,同时54.87%的人群受困于信息闭塞,49.27%对活动真实性存疑,这揭示了公益生态建设中信息透明度与公信力建设的紧迫性。同时,实践层面呈现结构化特征:社区公益活动(68.28%)成为主要载体,而重大节庆志愿服务(59.56%)、场馆服务(52.38%)等组织化活动展现更高吸引力,提示公益机构应强化项目策划能力。
有鉴于此,本文认为,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尤其是作为承担相关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一方面想方设法讲清楚公益慈善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一方面还要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和体证公益慈善精神的重要价值。具体包括:
一、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通过专题化设计,提升和完善大学生对于公益慈善的理解和认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旨在培养大学生建立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材中就明确倡导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公益慈善事业。根据调查,78.31%的大学生受访者支持将公益慈善纳入思政课程,且对“中国公益现状”(69.58%)与“价值意义”(63.11%)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充满渴求,这些都为本课程在这方面的教学改革改革提供了明确方向。
二、建议藉由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实践育人理念,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纳入学生培养方案;拓展高校与诸如志愿者协会、环境保护协会、动物保护协会、公益慈善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构建长期稳定合作机制,增强校内外互动合作;建立高校公益信息中枢平台破除信息壁垒,鼓励、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和社区之外的、富有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且真实可靠的各类公益慈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认识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目标,建立天下为公、博施济众、仁民爱物的道德人格。
总之,高校公益慈善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三观、承担社会责任、建立道德人格、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柱石之一。五育并举,德育为先,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其必须高度重视、做好公益慈善教育。公益慈善教育有着重视实践、知行合一的本质特点,这决定了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理论上的梳理普及,更要强调现实中的躬行实践,在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在公益慈善方面的情况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设计,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初景波/文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