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占元 许嘉诚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既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也蕴藏着宝贵的治理资源和发展机遇。城乡社区是老年人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其参与社会活动、实现个体价值、满足精神需求的主要载体。新时代新征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应把力量下沉到城乡社区一线,通过发挥在基层治理方面的独特优势,凝聚居民共识、打造治理系统、优化治理路径、提升服务质效,引导老年人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精准识别,把握参与情况。在长期深耕社区的过程中,多方力量通过入户访谈、集体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老年人社区参与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开展社区活动夯实基础。调查发现:首先,从参与类型上看,老年人社区参与涵盖社区治理、文化娱乐、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可有效满足参与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其中文化娱乐类活动参与频次最高。其次,从参与情况来看,大量老年人社区参与的意愿较低、频次较低、形式单一,且被动参与多、主动参与少。在实践中,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多为“熟面孔”。最后,从活动效果来看,社区老年人参与的成效不一,红红火火、不温不火、冷冷清清等情况均有。究其原因,老年人社区参与情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宏观视角看,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宣传力度等与老年人社区参与意愿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从微观视角看,老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文化和价值观、个人能力等对社区参与有明显影响。
充分挖掘,引导各尽所能。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各方关注老年人的人才资源优势,帮助他们寻找更多发展的可能性,有效助力社区治理。实践证明,老年人社区参与活动多样、优势多面、服务多方。例如,一些刚刚退休的低龄老年人时间和精力充沛,是社区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一些老年人在长期的工作中培养了舞蹈、唱歌、书法等爱好和技能,是社区舞蹈队、歌唱队、书法社团的“生力军”;一些老年人是律师、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高,可以在法律援助进社区、普法宣传进社区、“四点半课堂”等活动中发挥专业作用,提供专业服务;一些低龄老年人本身是水电工等技术工人出身,技术娴熟,乐于参与社区服务,可以在居民“点单”时提供专业服务赢取“慈善超市”积分;农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老战士等群体能够在解决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中充分发挥润滑剂作用。在新时代的“银龄行动”中,老年人社区参与的范围拓展到“银发巡逻”、儿童托管、互助养老、全民参保、扶残助残、探访关爱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方面为老年人提供舞台和空间,引导他们发挥优势,在社区活动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接需求,分类提供服务。社区实施各类项目、提供公益服务时,老年人不仅是服务的享有者,也是重要的志愿者主体。针对高龄、独居、空巢老年人的需求,社区开展“乐龄陪伴”等项目,发动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陪伴等服务。针对老年人的文化需求,社区慈善基金提供资金和平台支持,帮助老年人成立秧歌队、健身队、戏剧团等各类队伍。这些队伍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参加社区文艺汇演,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针对老年人的就餐需求,政府、社区、企业、慈善力量等积极参与,建立老年助餐点,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一些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人成为老年餐厅的志愿者,或担任厨师,或当服务员为高龄老年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服务,等等。
激发活力,健全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社区引导老年人积极、持续参与社区活动,并扩大老年人社区参与的“朋友圈”、提高“支持度”、形成“聚合力”。在精神激励方面,社区评选出优秀合伙人、优秀志愿者,发放奖状、奖杯等,并将其志愿服务事迹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进行公示、宣传,鼓舞、带动更多的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向榜样看齐,参与志愿服务。在物质激励方面,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可获得“慈善超市”积分,凭积分兑换米面粮油等生活物品,也可凭积分兑换爱心商家的“购物券”“打折券”等,在肯定付出的同时,激发干事热情。此外,社区为老年志愿者购买相应保险,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障。
新时代,人口老龄化对社区治理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重视发挥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纠纷调解、文教卫生、体育健身等活动,携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扩大老年人社区参与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持,引导“银发力量”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韩占元系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副教授,许嘉诚系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