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理论研究

怎么理解和落实“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这一任务

2025-04-15 16:04:59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孙鹃娟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的重要任务,这既回应了老年人的迫切需求,又强调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艰巨挑战的基础之策。如何理解和落实“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这一任务?笔者认为,要结合我国国情和老年人照护特点来统筹考虑、妥善推进。

加强对失能老年人的照护十分必要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失能失智人口数量也逐年递增。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2021年,全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根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规模将达4600万,到2050年将攀升至5800万左右。快速扩大的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将引发社会对照护资源的更大需求。

  衰老、疾病或伤害等带来的身心功能部分甚至全部受损,是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的最大威胁。失能老年人不仅要承受失能带来的躯体痛苦和日常生活不便,还要依赖他人的照料护理,面临持续的经济支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家庭养老最棘手的难题。失能老年人照护牵涉家庭成员的时间、经济、精力等方面的投入,对个人和家庭发展造成压力和挑战。因此,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亿万家庭急难愁盼的角度来看,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极具现实和长远意义,从国家层面引导推动该项工作,将有利于提升全社会对失能老年人照护问题的重视程度,有助于整合资源、系统应对、全面推进。

失能老年人照护任务紧迫且艰巨

  近年来,我国通过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促进医养结合服务、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家庭发挥养老功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家庭照料能力弱化、医养深度融合不足、专业照护人员匮乏、居家社区照护资源有限等难点,制约了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高质量发展。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以“强化”凸显了失能老年人照护任务的重要性。

  失能老年人照护是一项需要家庭和社会投入资金、人力、场所、技术等的系统工程。在疾病诊疗基础上,通常还包括专业护理、生活照料乃至安宁疗护等服务,仅靠医生及家庭成员难以完全解决失能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因此应以失能老年人的需求为核心,整合多方力量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的照护服务。

  我国正处于由中度老龄化社会向重度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满足失能老年人照护刚需既有利于增进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福祉,又能带动相关产业、市场的纵深拓展,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动能。

失能老年人照护的路径选择

  在着力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整体布局下,应全面加大失能老年人照护所涉及的资金、人力、设施、服务、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首先,要细化、深化有关政策及标准,增强制度标准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监督评估作用,引导并规范照护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其次,应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扩大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面,提升保障水平,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再次,提炼已有模式、经验,推进医养康养深度融合,疏通阻碍融合的堵点和障碍。此外,还应充实居家、社区失能老年人照护资源,为失能老年人家庭提供经济补贴、喘息服务等支持,畅通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之间的转介衔接渠道。最后,要加强各层次、多领域老年照料护理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并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移动终端、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失能老年人照护中的应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