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并强调“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说,将重点推进出台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的政策措施,健全更好适应我国儿童事业发展需要的儿童福利体系。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彭静建议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留守儿童远程监护,探索构建整体性“云端监护人”体系,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思路。
彭静指出,随着5G网络的普及和政务云平台的下沉,数字化技术为破解留守儿童监护困境提供了有力支持。她建议将数字化监护体系建设纳入国家“数字中国”战略框架,强化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具体而言,一方面,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联合制定《留守儿童数字化监护体系建设指南》,明确平台功能标准、数据接口规范及安全保障要求,推动教育、医疗、公安等跨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另一方面,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的家校通、远程医疗等应用,打造集决策参与、成长监测、风险预警于一体的全国性监护云平台。这一平台将打破数据壁垒,实现监护服务的“一网通办”和儿童成长的“一屏统览”,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保障。
在法治保障方面,彭静强调,需加快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的适应性调整。她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专项司法解释,明确电子签章文件的法律效力,并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确定学校、医院等“协同监护人”的法律地位和责任边界。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破解远程监护在合法性和有效性方面的难题,确保监护权的有效行使。
数据安全是数字化监护体系的关键环节。彭静提出,应构建儿童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机制,筑牢隐私保护与风险防控屏障。她建议由国家网信办牵头建立“分级分类”数据管理体系,对日常学业、健康等基础数据和心理评估、医疗记录等敏感信息进行分级保护和管理。同时,建立跨部门风险预警联动机制,对高频预警信号进行强制核查和干预,确保儿童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实现儿童数据“用得好”与“管得住”有机统一。
为推动数字化监护体系的落地和完善,彭静建议,建立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机制,形成可持续的试点示范模式。她提出,应选择部分劳务输出大省开展省级试点,建立“中央统筹指导—地方创新实践—第三方动态评估”的工作体系。通过中央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地方政府的实施细则以及通信企业和科技公司的参与,共同推动数字化监护体系的落地和完善。在试点过程中,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优化服务模块与政策工具,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监护“中国方案”。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