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理论研究

“小”也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2025-04-03 09:30:53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在全国两会上,除了“老”,“小”也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给予孤残等困境儿童更多关爱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而孤儿和残疾儿童更是需要全社会给予仁爱之心和关爱之情。

  孤独症儿童,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由于孤独症的治疗缺乏特效药物,康复训练成为他们唯一的希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龙墨指出,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针对孤独症群体的助残惠残法规政策,从《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到《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之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然而,当前孤独症筛查、诊断和康复机构对家长的咨询、指导和培训仍显不足,社会对孤独症儿童家庭的支持也较为有限。

  为此,龙墨建议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通过动态掌握孤独症儿童家庭的状况及需求,建立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孤独症儿童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政策范围。同时,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服务,加快培育孤独症相关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此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倡导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心理疏导、康复知识培训、日间照料、喘息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创始人翟美卿近年来也积极投身于特殊儿童关爱保护事业。她表示,公益慈善资源和社会力量在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方面大有可为。

  近年来,翟美卿把基金会的工作重心聚焦于困境儿童的关爱与保护,通过开展支持关爱孤独症儿童家庭行动,深耕“爱暖童心”心理健康进乡村学校项目,为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基于实践,她建议通过完善政策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构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综合体系,用更有温度的服务守护好每一个困境儿童。

  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孩子身心健康,是家长最质朴的期望,也凝聚着全社会的关心。习近平总书记把青少年阶段誉为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强调“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为了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拥有阳光心态和美好未来,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建议构建“五育并举”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即德育心、智慧心、体强心、美润心、劳健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思政全过程,打造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彭静则建议构建“预防—干预—保障”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她强调,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每所学校配备专职及兼职教师,建立“班级筛查—年级评估—校级诊断”三级预警机制。同时,构建普惠型社会支持网络,建立教育、卫健、民政、妇联“四方责任清单”,实施“双师共育”和“家校心理契约”制度。她还提出探索建立心理损害赔偿制度,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并在试点地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综合改革,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

  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在带给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便捷与积极体验的同时,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塑造。

  针对青少年网络沉迷及青少年模式优化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提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四位一体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的建议,推动中小学开设系统化网络素养课程,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形成政府主导、平台协同、全民参与的青少年网络保护机制。

  她指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堂教材,通过开展教师网络素养专项培训,切实提升教师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能力。同时,夯实家庭教育基础,向家长普及网络教育知识并提倡制定家庭数字守则。此外,相关部门要强化监管,压实平台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也呼吁,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做法,出台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规定,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

  “我国虽已出台相关规定,禁止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禁止诱导未成年人打赏等,但由于缺乏明确禁令,部分平台仍存在‘打擦边球’的情况。”陈伟志表示,只有出台更明确、更严格的禁令,才能彻底清除网络不良现象。同时,要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敦促家长承担起监护责任,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通过公益诉讼等方式,推动网络平台落实未成年人保护责任。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