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长期致力于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推动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全国两会期间,他向记者介绍了科技助残方面的工作成效以及发展规划。
用科技扫除残疾人生活障碍
去年,吕世明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特定群体权益法治保障、制定贯彻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指导意见的建议,经过相关部门积极办理落实,有效加强了特定群体权益法治保障。其入选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十个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典型案例。
今年,吕世明进一步聚焦科技助残话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在他看来,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科技助残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现阶段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就像是铺路先锋,它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参与社会事务的基础性物理与信息障碍。而科技是可以全方位改变残疾人生活、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深入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交通出行无障碍、功能康复无障碍等更需要科技来助力。”
吕世明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关注并提升科技助残的研发与应用水平,对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生活、发展助残领域新质生产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从总体上看,目前残疾人在康复、照护、教育、就业、无障碍出行和交流等方面仍面临不少困难,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予以更好地解决,科技助残的巨大潜力和市场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与释放。”吕世明表示。
加强科技助残研发与应用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吕世明认为,庞大的老年群体以及残疾人群体,对科技助残有着巨大需求。经过广泛调研,他认为,目前我国科技助残研发与应用、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等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助残专项设置不足,系统性布局有待加强。助残领域的科技研发项目在整体科技计划中的占比较低,科研方向分散,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科技助残解决方案。
二是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不够,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在助残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进展相对缓慢,助残产品的智能化、个性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是创新合力尚未形成,协同攻关机制不够完善。助残科技的研发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目前高科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深度不足,制约了重大技术突破的进程。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目前,科技助残产业链尚不完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足。资源分散、信息不畅及缺乏协同创新机制等,使得部分创新产品还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应用。
“在高科技研发的成果转化上,应注重从民生小切口入手,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打造一个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赛道,从而实现经济效能和社会价值双提升。”吕世明告诉记者。
以科技助残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助残作出专门部署,将科技助残纳入科技强国行动纲要。中国残联及时会同9部门出台《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为此,吕世明建议,要加强助残科技成果信息收集与发布,建设助残科技成果项目库。要充分发挥残疾人、残联组织和协会团体在反映需求、供给场景、转化应用等科技创新环节上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进一步促进助残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吕世明表示,应通过科技助残重点专项实施,聚焦科技助残基础前沿热点、关键核心技术卡点和残疾人事业发展难点,组织多方优势力量集中攻坚,促进科技助残成果在康复、教育、就业、生活等多场景的示范应用和规模化推广。
“我一直有一个‘哪吒脚踏风火轮畅游天下’的无障碍场景梦想,希望有一天,科技能为视障朋友装上‘千里眼’,为听障朋友配上‘顺风耳’,为肢残人士装上‘飞毛腿’,为残疾人打开另一个五彩世界。”吕世明表示,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当下,应以科技助残进一步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残疾人共享科技创造的美好生活。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