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二鹏 李梓赫 湛礼珠
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一餐热饭”是事关老年人个体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老年福祉的“民生大事”。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持续推动下,城乡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成效显著,但相比城市,农村由于老年人居住相对分散、餐饮主体不发达、配送餐服务成本较高等原因,老年助餐服务面临更多发展难题。如何更好地推进农村老年助餐服务提质扩面?笔者在对中西部部分地区调研中发现,在农村老年助餐运营体系建设中借力成熟的学校配餐体系是一条有效路径。
农村老年食堂发展难点
当前,一些农村“幸福食堂”存在建设运营成本高、服务能力需要提升、管理有待规范等问题,影响了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一是建设运营成本高,市场主体经营意愿不强。例如,一个能容纳60—100名老年人就餐的“幸福食堂”场地租赁改造、设备置办等前期成本为8万—12万元,雇佣1—2名厨师和2—4名服务人员的成本每年在12万—18万元,而政府各类补贴仅占比15%—20%,加之农村老年人购买能力不足,一些餐饮企业并不看好农村老年助餐市场。二是配送餐能力需要加强,服务覆盖面有待扩大。老年助餐服务主要是帮助“做不了饭”的老年人,特别是要优先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当前亟须提升餐食配送能力,让更多高龄、失能等刚需群体享受到助餐服务,同时要确保老年助餐的公益性和保障性。三是运营管理机制尚有待规范,安全隐患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幸福食堂”建设由于缺乏系统谋划,分餐、留样制度还不规范,给食品安全带来一定隐患。
农村老年助餐服务借力学校配餐体系的可行性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各地老、少服务设施共建融合的做法已先后涌现。在浙江省德清市,养老服务中心和托幼机构相邻建设使“老少共托”成为可能;在江西省安远县,“一老一小幸福院”共建有效满足了老少群体照顾需求。借鉴“老少同体”发展思路,学校配餐体系搭载农村老年助餐,具有多方面优势。一是有利于统筹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农村地区多由老年人接送孩子上学,有孩子的地方就有老年人。学校配餐体系搭载老年助餐,能够促进农村老年人和儿童安全用餐问题统筹考虑、协同解决,推进农村养老托育事业一体发展。二是有利于提升老年助餐服务的专业性和保障性。学校配餐多由国有资产部门出资开办的中央厨房负责运营,社会责任感强、社会信誉度高、资金实力充足,并且餐食安全和营养标准高,让其负责农村老年助餐服务,具有明显的专业、安全和服务保障优势。三是有利于降低老年助餐服务的供给成本。学校配餐体系经过多年发展,运行成熟、科学高效,将老年助餐融入其中,可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和配送人员,避免重复建设和运营投入,提升配送效率、节约配送成本。
老年助餐+学校配餐融合发展的建议
发展农村老年助餐服务,可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基础上,鼓励各地借力学校配餐体系,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统一工作标准、强化数字赋能等方式,推动二者融合发展,提升农村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性。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老年助餐和学校配餐分别由民政部门和教育部门负责,应建立政府主导、民政和教育部门主抓的工作机制,通过政府主导统筹相关部门人力、资金、设施等资源,促进政府与配餐企业等开展合作,形成农村老年助餐工作合力。
二是创新工作模式。根据本地老年助餐需求和学校配餐体系发展现状,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一种是民政部门联合教育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将老年人和学生的制配餐任务统一委托给资质优良的餐饮企业,以总量优势降低餐均价格,餐品可有所差异;另一种是民政部门另选餐饮企业,仅利用现有的学校配餐体系,配送终点由学校拓展到日间照料中心、互助养老点等。
三是统一工作标准。研究制定老年助餐服务和学校配餐体系融合发展工作标准,对送餐服务机构送餐设备、配送路线、送餐时间等进行规范。同时,按照学校配餐食品安全标准,会同教育、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加强食材溯源、烹饪加工、餐食配发全过程综合监管,并建立老年助餐意见建议反馈渠道。
四是强化数字赋能。根据学校配餐工作经验,综合市场信誉、群众认可、服务质效、供应价格等指标,建立老年助餐企业信息库,选取一批有生产供应基地、食材供给可靠、安全服务有保障的专业企业入库,让老年助餐供需对接有平台。同时,借鉴学校配餐体系数字结算和数据统计系统,探索构建全域老年助餐数字网络,实现服务流程智慧化。打造老年助餐数字化平台,建立数据统计和动态更新机制,方便老年人就餐补助落实与就餐数据共享。
(作者刘二鹏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梓赫单位: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湛礼珠单位: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