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求对困难群众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如何把这些重要论述落实到具体工作环节上,是民政部门尤其是一线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多年来,各地在困难群众救助等工作中通常采取救助资金打卡发放方式,民政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见面少了,一定程度存在以“键对键”代替“面对面”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24年1月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在全区范围内每个季度为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临时救助人员等群体发放温馨提示卡。这一做法有利于把为民爱民理念落实落细,蕴含多重价值。
从服务对象维度来看,可以提高对政策的知晓率,更直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温馨提示卡由工作人员面对面发放,当面解释有关内容。让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尊重、被关爱,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不仅体现了社会救助政策的力度,更体现了温度。困难群众通过卡上记录的信息还可以清晰了解救助资金金额、资金拨付途径,并获得市、县、乡镇(街道)三级服务热线和“12345+6”政务服务专席号码,以及“广西社会救助求助”二维码,实现直接阅览低保、特困、低边、支出型困难、临时救助等政策规定和在线注册申请救助等功能,提高对政策的知晓率。
从基层民政干部维度来看,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乡镇工作人员组织村委会干部、驻村工作人员、网格员等发放温馨提示卡。相关人员按照“一户一卡”详细填写困难群众姓名、救助类别、开始享受时间以及补助资金,并根据救助对象享受政策的调整和实际工作变化,及时更新温馨提示卡的内容。基层民政干部以发放温馨提示卡为契机,沉下身子,挽起裤脚,脚沾泥土,走到困难群众家中灶前、田间地头。通过这一工作方式,拉近与群众的“亲近感”,实现与群众情感上的“零距离”,起到了下基层、察民情的作用,树立了政府良好的形象,增强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同时也能够及时掌握救助对象的生活保障情况,了解救助资金是否准确、及时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各方面条件是否得到了改善,是否存在其他突发困难情形,等等。 从社区邻里维度来看,让社会救助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发放温馨提示卡的做法客观上也是将社会救助工作置于社区公众监督之下,让救助对象的邻里能够参与到救助对象身份信息、经济状况、资产状况、生活状况等核实工作中来,促使乡镇(街道)工作人员更加严格执行政策。对于收入和财产变化等原因不再符合低保、特困供养等政策条件的,周围群众通常能够第一时间知晓,并提醒基层民政工作者及时发现和作出相应调整,提高了政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从部门协作维度来看,提升了沟通与合作的整体效能。民政工作的扎实开展需要各部门的支持配合。驻村工作队作为乡村振兴的一支有生力量,在温馨提示卡发放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温馨提示卡成为他们包组联户走访群众的一项务实举措。同时也采取“以会代训”,利用会议进行培训和学习等方式,向村委、社区工作人员宣传,讲明温馨提示卡的作用,请他们在办理低保入户核查时一并发放。基层其他相关部门也因此加深了对民政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强化了协同工作的意识,起到对民政工作正面积极的宣传作用。 建议各地多设计这种看似小但管用的工作举措,统筹用好多方力量,因地制宜,以深入细致的作风创新开展基层工作,把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5年1月下刊 作者:张静(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