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准识别“一老一小”的社会服务需求,并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慈善项目和公益方案?慈善如何利用数字化推进“一老一小”社会服务创新?近日,一场主题为“数字化助力‘一老一小’服务创新”的研讨会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共同探讨慈善力量发挥作用的路径。
推动慈善为老服务提质增效
“我腰椎做过大手术,买菜、做饭都是难事儿。”研讨会现场,来自北京市东城区的70岁老人杨玉芳说,“今年,我们社区建起了友邻市场和助老食堂,买菜、就餐都很方便。”杨玉芳提到的市场和食堂,正是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北京市思诚社区公益基金会在社区建立的,给居民提供了诸多方便。
“慈善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市场有潜力,科技有支撑。”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隋玉杰说,“当前,老年人需求多样,既有生存性需求,也有发展性需求。科技的发展为慈善助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慈善组织既可以建立助老食堂,也可以教老年人学会使用手机软件点餐。”
“以前,老年人需要扫码就餐;现在,借助数字化,老人用指纹或掌纹识别技术就可以快捷支付,既便利又安全。”北京市思诚社区公益基金会党支部书记王衍臻说,“慈善是推进‘一老一小’社会服务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有的地方,市场上吃一顿午餐需要二三十元,但老年人能够接受的午餐价格只有几元或十几元,这就需要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慈善补助等方式,共同弥补老年人需求和市场供给之间的落差,满足老年人的就餐需求和企业的发展需求。”
北京市石景山区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王艳蕊在养老服务领域深耕多年,长期照料失能失智老人。在她看来,数字化只是手段,真正目的是让老年人拥有更好的生活。慈善力量要精准提供为老服务,就要深入研究老年人的生活场景和需求,以“慈善+数字化”创新搭建综合性的老年人医食住行、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系统,以数字化支撑为老服务便利化。
北京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魏朝阳认为,为老年人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社会服务,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广泛协作。政府要在保基本、兜底线、促普惠等方面加大政策、服务供给;市场需要提供多元化的产品、服务,社会力量包括慈善组织等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在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方面发挥作用,推动服务提质增效。
打造慈善关爱流动儿童链条
研讨会上,从山东省聊城市到北京市打工的陈文克讲述了带着孩子务工、生活的经历。“我和丈夫带着3个孩子在北京务工,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在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帮助下,我报了培训班,为再就业做准备。丈夫努力挣钱,还清了外债。”陈文克说,“现在,一家人的生活正在一点点变好,大女儿还考了班级第一。今年8月,我参加了慈善月捐活动,每月捐款2元,尽己所能奉献爱心。”
北京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处处长孙先礼表示,流动儿童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既有共性需求,也面临个性化问题。这就需要建立流动儿童台账,各部门信息共享,全面掌握流动儿童情况。
“流动儿童具有流动的不确定性,这为行政属地管理、信息筛查等带来了不少障碍,而数字化手段恰能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邓锁认为,“相关政府部门、慈善组织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筛选、掌握流动儿童信息,提升儿童工作的精准化、专业化水平。”
“截至目前,我们机构已经服务超过3万名听障人士,其中有一部分是流动儿童。”北京爱的分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娟说,“随着服务对象的增多,我们建立了数据系统,实现从受益人申请到项目流转、志愿者匹配的全数字化流程。我们还发放了数字爱心券,听障人士包括患有听力障碍的流动儿童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用券购买差异化、个性化服务。”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曹帆认为,关爱流动儿童,只有真正了解受助人及其家庭的需求,并让他们有自主选择权,才能让关爱落到实处。正因此,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实施了“让爱落到实处”数字创新公益项目,以数字化路径推动商家资源与受助人连接,打造精准帮扶链条。“这提高了帮扶的成效和透明度,提升了慈善事业公信力。”曹帆说。
在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李涛看来,流动儿童居住分散,服务周期长、见效慢。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为流动儿童家庭提供数字爱心券,凭券可到爱心商家挑选合适的物资,这种方式高效便捷,资金流向透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表示,在技术赋能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引导社会各界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让“一老一小”享受数字公益发展成果。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