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颐
继陪诊员、助浴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新职业之后,养老领域又出现了新的行当——养老“中间人”。
养老是夕阳事业,也是朝阳产业。根据今年10月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有研究报告预计,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19万亿元,届时将占总消费的28%。在这一背景下,养老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对接就十分必要——前不久,民政部、商务部等2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其中就首次明确提出“推动养老服务供需适配”。
就此而言,养老“中间人”契合了市场需要。从需求端来看,不同于一般的产品服务,养老背后的需求比较复杂,涉及医资力量、管理团队、服务理念等,且资源提供方非常多元,对老人群体而言,存在较大的认知成本,加之“既要又要”的想法,找到一家合意的养老院着实不易;从供给端来看,大多数养老院都没有专业销售能力,挨家挨户地敲门也不甚现实,要获取合适而稳定的客源,“中间人”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然而,旨在缩小信息差的人,也可能利用信息差、制造信息差。更不必说,老年群体本就是各类诈骗的重灾区。从现实来看,养老“中间人”可谓鱼龙混杂、乱象频出:两方都不了解却乱“搭桥”者,有之;对养老机构夸大宣传、“谁给钱多推荐谁的”,有之;名为“推荐”“规划”,实为非法集资、诱导购买伪劣商品者,亦有之……诸如此类的套路和把戏,不只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也损害了社会对这一新生事物的信任,影响了行业的公平竞争和发展前景。
正如“第三方测评”也需要测评,对养老“中间人”的监管不能缺位。首先要强调的是,养老服务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而且肉眼可见地趋向个性化、精细化,只是会动嘴皮子、哄老人,或是简单地发布探访养老院的视频,恐怕远远不够。相关部门不妨明确其职业定位,让行业标准成为规范市场“中间人”,促进优胜劣汰,并及时对消费纠纷作出预警和处理,重点加强对服务过程的日常监督。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首提“推动养老服务供需适配”,《若干措施》还特别指出,推广“养老顾问”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委托代办、资源链接等服务,参与制定个性化照护服务计划与方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照一些地方的成熟经验,主动创新和探索公益路径,也是一个比较务实的思路。
一位从业者说得好:做好“中间人”,关键是要成为“知心人”。养老具有显著的社会属性,不是“一锤子买卖”,更关乎爱与责任的传承。与其一味追逐“风口”,不如建立自己的好口碑。从“中间”出发,做好“延伸”文章,相信这也将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