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楠 王亭美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认知症成为21世纪严重的健康危机之一。近年来,我国在不同层面陆续出台认知障碍防控相关政策,各地在创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环境进程中积极探索,呈现诸多创新实践。笔者认为,营造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环境需进一步加强科普早筛意识、优化诊断干预服务、强化专业照护支持。
增强科普早筛意识
首先,加大对老年群体和高危人群的科普教育,通过开展包括科普宣传、志愿者培训、早期风险干预小组、认知症家属互助会等在内的各类活动,寻求更多结合新媒体技术的生动科普形式,加强脑健康和认知症防治的教育普及效果。其次,着力消除病耻感。大部分老年群体因为重视程度不足和病耻感不愿意到医院就医,从而导致门诊接待的病人处于病症不可逆的中后期,因此要加强社会教育和支持,营造认知障碍友好社会氛围,鼓励老年人群及时检查认知功能、及早就诊。最后,加强对高危人群关注力度,通过构建高质量的自然人群队列,包括中国社区认知队列、中国社区肌少症队列等,打造认知专项数据库和认知协同平台,进行高危人群画像。
优化诊断干预服务
第一,推行血液标志物检测。老年认知障碍的诊断是防治体系建设的重点,应将具有潜力的血液标志物检测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金标准推广落实。持续完善临床指南和诊断标准,提升医务人员的诊断操作能力。第二,构建阿尔茨海默病规范化诊疗三级管理体系。将国家级中心、区域级中心、社区级中心进行整合,促进居家、社区、医院、养老机构资源合理分配,加强老年共病管理与用药安全,确保诊疗效果得当。因地制宜制定常态化筛查机制,发挥社区级中心的作用,加强认知症早筛,普及民众的认知健康知识;针对认知症中期病人,应加强社区整合服务,构建多学科诊疗模式,制订标准的诊疗方案;针对认知症晚期病人,应发展持续照护、安宁疗护,落实全程管理。第三,夯实基础支撑,优化运行架构,打造老年医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高地,构建老年智、医、康、养研究生态圈。
强化专业照护支持
一方面,加强社区(村)层面医疗卫生机构针对认知症的初筛和管理能力,确保早期患者能够及时在社区得到识别,治疗后患者在社区健康中心得到有效管理;尽快构建起长期照护体系,加快探索以机构为核心的社会照顾模式和以家庭为核心的护理模式,推动医疗机构与社区服务协同,并强化对患者及家属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利用认知数字疗法的技术优势,赋能“脑健康社区”创新实践,在健康管理、社区简易筛查包、家庭医生团队、失智照护机构以及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社区)中,嵌入数字疗法干预活动,发挥数字疗法从科普早筛到干预训练,再到长期随访陪伴的技术优势。
(作者姜楠系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副教授,王亭美系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