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理论研究

地名文化何以赋能乡村振兴

2024-03-15 11:27:49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核心阅读】

  *在中国文化中,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社会心理与文化基础,地名是同一地域的人们获得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标识。

  *地名文化的宣传不能就地名说地名,而要突破地名自身的局限,把地名宣传扩展到地名文化覆盖的所有范围,特别是要与产业发展、生产与生活方式、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紧密结合。

  *地名赋能乡村,其实就是把千百年来积淀在地名上的文化能量释放出来,反哺地方发展,实现地名资源转变为地方财富。

  *“乡村著名行动”极大丰富了地名文化价值,把为地名赋予文化内涵和用地名赋能乡村的双向过程统一起来,把地名管理与乡村公共服务结合起来,满足人们对地名文化的高要求。

  朱启臻

  地名不就是一个符号吗?是的,地名就是一个符号。人名也是一个符号,当一个人有了修养、才华,对社会作出了贡献,人名就被赋予了特定内涵,这个人的故居就变成了名人故居,可以成为景点、打卡地,甚至成为造福一方百姓的重要资源。地名作为标志地理空间位置的符号,比人名更稳定、更长久,影响更广泛,更容易源源不断地被赋予历史与文化内涵。当地名从单纯的符号变成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载体以后,反过来又成为地方的宝贵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著名行动”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为乡村“著名”,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认清地名所拥有的价值

  简单地说,地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生产、生活、交往需要的产物。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需要与愿望,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空间给予共同约定的语言符号。地名可以真实反映当地的自然景观、地形地貌、经济特征、宗教、神话、语言文化以及民族的心态、生活方式和风俗等内容,在其命名、更名、发展、演变过程中还会受到政治、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制约,留下深刻的历史痕迹。又因乡村地名变化相对较慢,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客观上较好地保存了乡村文化的原生态基因,承载着数代人丰富的记忆与情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因此,地名成为乡愁的寄托,这是地名文化之所以成为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我们所说的乡愁,即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或称乡土情结,是以地名为载体和标识的。远离故乡的游子正是凭着熟悉的地名找到具有共同地域文化的同乡和朋友。在中国文化中,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社会心理与文化基础,地名是同一地域的人们获得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标识。

  地名文化是如何被赋予的

  一般来说,地名文化是长期积淀而成的,这种自然的积淀不仅漫长且有很大的偶然性。一些名村的产生或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或因发现了独特的产品,或因出了一位或一群有影响的人物,或因成为某一个特定时期的典型。“乡村著名行动”不是被动地等待,也不是靠运气和机遇,而是要主动作为,为地名赋予文化内涵。如何做到这一点,总结各地地名文化建设经验,有三个途径最为重要。

  一是讲好地名故事。很多地名有历史、有故事、有科学、有信仰,要深入挖掘乡村地名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及其蕴含的智慧,结合时代要求赋予地名新的文化内涵。如“孝道村”就讲好孝文化的故事,“七尺巷”就讲好如何处理邻里关系的故事。在讲好传统地名故事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实现地名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二是丰富地名文化内涵。任何发生在地名范围内的有意义的事件和现象,都可以作为地名文化的重要内容。诸如特殊地理位置、村落风貌、特殊自然现象、自然与人文景观、地方特产、地方生产与生活方式、习俗与习惯等,都可以作为丰富地名文化的资源。以我所在的村庄为例,房山区大峪沟村,既没有历史文化传说,也没有红色故事传播;既不是文化名村,也没有特色景观。和绝大多数村庄一样,平淡无奇,默默无名。这样的村庄如何赋予其文化内涵,我们做了一些尝试。由于该村是地理标志产品磨盘柿的核心产区,被称为“中华磨盘柿第一村”。因此,我们就在柿子文化上做文章。其一,该村建立了柿子主题的村牌楼,把“中华磨盘柿第一村”与村名“大峪沟”紧紧绑在一起;其二,建设“柿子主题公园”,把百年柿树园与柿子文化、体验、教育融为一体;其三,把一条小巷命名为“柿子巷”,集中展示柿子科普、柿子文化和柿子景观摄影作品;其四,把一家民宿命名为“柿子红了”,以“柿柿如意”为主题;其五,开展以柿子文化为主题的手工艺培训。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柿子栽培技术普及、培训,推动柿子酒、柿子醋、柿子酵素等加工品的开发,未来再进一步开发柿子主题的书画艺术,建设全村域的柿子博物馆。这样,就把柿子产业、柿子文化附着在“大峪沟”这个地名上,从产业文化方面丰富了村名的内涵。

  三是宣传地名。信息化社会,宣传、传播愈发重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传播地名文化,能引起特定人群的注意,感兴趣、记得住、忘不了,并且产生前来体验的吸引力。一部影视作品、文学、歌曲、诗歌,甚至一幅摄影作品,都可以让地名活起来、火起来。一位婺源的朋友因一幅摄影作品——《晒秋图》获奖,竟让一个村成为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地名文化的宣传不能就地名而地名,而要突破地名自身的局限,把地名宣传扩展到地名文化覆盖的所有范围,特别是与产业发展、生产与生活方式、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紧密结合,“以小见大”展示当地特色文化,让地名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何为乡村振兴赋能

  当地名有了文化以后,就成为促进当地发展的重要资源。地名赋能乡村,其实就是把千百年来积淀在地名上的文化能量释放出来反哺给地方发展,实现地名资源转变为地方财富。这个转变是把赋予乡村地名的文化内涵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赋能乡村,可以在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发挥作用。

  在乡村产业振兴上,无论是农业地理标志产品、特色农业或品牌农业,地名文化都是绕不开的重要内容。地名不仅是区域公共品牌的代表符号和传承载体,也是赋予品牌文化内涵的主要手段。如我们谈到“稻鱼共生”一定离不开青田县的龙现村,离不开该地先民秉持种植水稻与养殖田鱼共同经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独特民俗、传说和饮食文化以及“生态循环”“人放天养”等绿色理念。再如,许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构成形式都是“地名+农产品名称”,如烟台苹果、莱阳梨、潍县萝卜等,地名所承载的是这个地方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把这里的“小气候”讲清楚,就增加了消费者对特色产品的认同,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当然,除了农产品,地名在发展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养老等新型业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地名文化作用十分突出。首先,一些老地名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是记得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由于地名具有文化和时空双重属性,很容易触发人类内心深处对家乡文化的依恋与需求,激活人们对乡土情怀和历史情感的极度怀念和向往。家乡的衰落,地名的消失,往往成为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精神伤害。因此,对承载“乡愁”的地名保护,可唤起人们的乡土记忆和乡愁情怀。地名作为当地居民获得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的共同文化符号,也是人们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础,更是游子建设家乡的重要文化吸引力。其次,地名可以发挥特殊的教化价值。有的地名以儒家理念来命名,宣扬忠、孝、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理念和品德;有的地名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希望,诸如幸福、平安、祥和、如意等寓意;有的地方把当地优秀的家规家训整理出来,并赋予新时代内涵,命名为街巷名称,让居民既有自豪感,又产生自我约束的效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地名文化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实现了由“教化地名”到“地名教化”的转变,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手段。

  地名文化在促进乡村生态建设、提高地方凝聚力、增强幸福感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价值。除此之外,进一步织密地名网络,提高定位精度,加大乡村标准地名信息供给,是乡村物流、旅游民俗、乡村服务等新型业态得以产生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地名文化催生了一批新地标、新景区、新产品,既加快了地名文化传播,又促进了融合产业发展。因此,“乡村著名行动”极大丰富了地名文化价值,把为地名赋予文化内涵和让地名文化赋能乡村的双向过程统一起来,把地名管理与乡村公共服务结合起来,不断满足人们对地名文化的高要求。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