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理论研究

全国人大代表谈“乡村著名行动”:好地名助力乡村发展好前景

2024-03-11 09:57:35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本报记者 赵晓明

  编者按

  2023年,民政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指导各地坚持乡村地名深化、融合发展。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新命名乡村地名15.6万个,设置乡村地名标志20.2万块,采集上图地名、兴趣点等信息45.6万条,在群众可感可及中全面彰显、弘扬地名价值作用。

  什么样的名称是新时代乡村好地名?乡村新命名了哪些地名?这些好地名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五位扎根乡村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请他们谈一谈“乡村著名行动”给村庄和村民带来的变化。

  访谈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闵行区浦锦街道芦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义民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欧阳华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儒溪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旺弟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陶勋花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马慧娟

  让人们在每一次呼唤时产生共鸣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名字是新时代乡村好地名?您居住的地方有哪些好地名?

  欧阳华:一是要简单明了、容易记忆。好的地名应该能够简洁明了地描述或代表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或特色产业等。我们白塔村的名字就来源于村内的白塔山。现在,我们用好白塔这张名片,将村里的20多种特色农副产品统一归到“白塔味道”品牌下,形成矩阵,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销售,帮助村民创收致富。

  二是要体现文化价值,地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新时代好地名应该能够体现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这样的地名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白塔村是著名剧作家于伶的家乡,十几年前,村里就着手筹建于伶纪念馆,修缮了于伶故居,更把“于伶”品牌融入公共服务设施中,比如乡村法治书屋、村级卫生服务中心等,为村民提供了文化体验、医疗保健等服务。

  三是要尊重当地村民意见。好的地名应该得到当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既能留得住乡愁,又能擦亮美丽乡村名片。对于我们村内道路和建筑的命名,由村“两委”牵头,以村民议事会为载体,广泛集中民智,提升村民参与“乡村著名行动”的积极性。

  马慧娟: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应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能引人思考。宁夏就有许多这样的地名,比如我的老家泾源县,取的就是泾河发源之地的意思。再拿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来说,村名取自“永葆移民精神,新辟魅力家园”之意,随后又开发了永新牛排、永新玫瑰酱、永新民宿等特色。每到周末,周边城市居民就驱车来到永新村,看乡村美景,尝乡村美食,品乡村美韵。在此过程中,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再比如,灵武市、青铜峡市、盐池县、西吉县、海原县等都是传承了当地历史文化的地名。这些地名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听到这些地名,人们就会想到当地的历史、勾起乡愁,这就是好地名。

  陶勋花:新时代乡村好地名要突出乡土气息,充分体现乡土本色、中国韵味、时代特征;要突出地域特色,成为凝聚一方人文底蕴的突出标识,承载当地文化的独特符号;要突出历史文化,浓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集体记忆与乡土情怀。

  陈旺弟:定位和指向是地名的基本功能,因此,乡村好地名要便于人们记忆,在语言上流畅自然,易于口头表达和书写。与此同时,地名应当深入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人文特征,具备鲜明的地方特色,提高乡村地名的辨识度。

  张义民:新时代乡村好地名要既能挖掘出地名的内在价值、传承历史文脉,又能创新思维充分体现乡村资源禀赋,展现乡村新气象,从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好地名要传承本地文化、彰显地域特色。一方面,它能讲述本地故事,引发情感认同,让人们在每一次呼唤中都能感受到亲切、温暖和共鸣;另一方面,它能体现乡村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既与乡村传统一脉,又与村民生活相连,地名的气质就是乡村的气质,并成为乡村的独特象征。

  好地名还要注重与时俱进,致力于创新转化,多起一些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名字,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之中。

  村庄特色通过地名可感可知

  记者:您所在的村里那些新命名的道路、山水等,是依据什么命名的?

  马慧娟:宁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移民开发史,我们红寺堡区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这里居住着20多万移民,是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居民们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方言,乡村命名的时候就起了诸如弘德、永新、光彩、兴旺等名字,就是希望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建设家园,过上好日子。

  我们红寺堡区位于罗山脚下,罗山路、罗山社区、罗山中学均以罗山命名。新命名的燕然路取自王维的诗《使至塞上》“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凸显了边塞军事要地的位置。走在燕然路上,人们就会想起这首诗,当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通过小小的地名让人们可感可知。

  陶勋花:岷江村新修建的村级道路和主题建筑地名都围绕“桂花”命名,这与岷江村的风物息息相关。岷江村打造了“桂花文化旅游节”,研发了18种桂花产品,桂花文化IP别具特色。因此,我们新修建的村级道路、主题建筑地标等在命名时均融入“桂花”元素,比如桂花一路、桂花二路以及桂花森林等。我们把各类新建道路和地标建筑的命名与桂花结合起来,逐渐形成“桂花村”标签,以“著名”让“桂花”村“闻名”。

  陈旺弟:儒溪村有两个新命名的地标,分别是蝶美公园和蝶变公园。蝶美公园在儒溪村主入口,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内有农田、鱼塘、廊桥等,因有很多蝴蝶在此栖息而得名。蝶变公园位于儒溪村中心,是村里文化和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蝶变也代表儒溪村的蜕变、成长和发展。

  起名是大事  村民共参与

  记者:村民是否参与了地名命名?对新的名字,村民是否常用?在电子地图上能否搜到村里的路名?

  陶勋花:道路、地标建筑命名对村里来说不是一件小事,需要大家共同参与。为乡村“著名”是一个让乡村地名更加规范科学的契机。我们村每一条道路仅有一个规范名字,好听好记,不设置别名、俗名,避免混淆。为了起好名,岷江村组织了多次村民议事会、意见征求会,充分听取村民对道路、地标建筑命名的意见和建议。村民全程参与,积极谈想法、提建议,与村“两委”共商共定地名。也正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村民对这些地名认可度高、认同感强,愿意用、经常用。如今,我们村以桂花命名的一系列道路在电子地图上都能搜到,游客来赏桂花、饮桂花酒,搜索桂花一路、桂花二路就能准确导航。可以说,这些地名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

  陈旺弟:儒溪村的两条参观路线都以蝶美公园为起点,不仅能欣赏到“儒林首第、三元榕荫、岗背敲经、拱桥晚望、云龙反照、石狮沐浴、四甲松涛、方井流香”的“儒村八景”和书院水街的明清建筑,还能看到改造提升后的村史馆等。村“两委”整体打造乡村旅游文化路线、深挖历史底蕴时,多方听取村民意见,经过多轮讨论后才最终确定方案,村民参与度很高,非常乐于对外介绍自己的村子。当前,儒溪村90%的路名和地标建筑物名字可以在电子地图导航中搜索到。

  马慧娟:目前,我们那里还有一些乡村的道路没有名字,只有村民约定俗成的称呼。这些道路在电子地图上被标记为无名路,希望未来可以给这些村的主要道路起一些好听又好记的名字。

  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  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记者:“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您所在的村发生了哪些改变?

  陈旺弟:在乡村振兴中,一批青年返乡创业,利用村内的新时代公园、古建筑等地开设茶饮店或私房菜。随着“乡村著名行动”的开展,这些店面门前的路有了名字,店也上了电子地图,给村落招来了游客、带来了活力,为儒溪乡村文旅再添一把火。

  赵家炮楼是儒溪村一座标志性建筑,但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村“两委”和村经济合作社引入市场资金,对赵家炮楼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了樵韵私厨特色私房菜馆,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我们还举办了稻田音乐节、“村BA”篮球赛等活动,青年现场摆摊、线上直播,给乡村带来了人气和流量,老地名焕发出了新生机。

  马慧娟:很多移民刚搬到红寺堡区的时候,对参与地名命名的积极性并不高,一些移民甚至拒绝使用新的村名。随着在这里居住的时间增长,大家越来越认可新家园。特别是在村子有了名字以后,社会治理更顺畅、精准、便捷,人们的获得感、归属感越来越强。如今,当说起新家园时,居民们都会理直气壮地告诉别人自己来自哪个镇、哪个村,完全融入了新家园、新生活,建立起新的乡愁记忆。

  欧阳华:乡村“著名”完善了乡村基础信息,方便了游客和投资进来,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随着知名度的提升,乡村的特色产品和品牌得到了更多关注和认可,进一步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此外,在为乡村“著名”的过程中,能够加深人们对乡村历史、文化、传统的挖掘和传承,这不仅可以增强乡村魅力,也有助于提升村民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白塔村文化遗迹和历史名人较多,早在宋代就建有大觉禅寺和下山寺。清朝晚期,“白塔钟声”和“薛桥寻梅”是著名的“筱里八景”之二。如今,白塔村先后建成了于伶纪念馆、白塔味道展馆、宜人书院、党建展示馆等七大文化展馆,重修了“白塔钟声”“薛桥寻梅”等历史景观,打造了面积近400亩的白塔文旅园,年均接待游客可达80万人次,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创收致富。

  张义民:重视和传承乡村地名,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不仅关乎地理实体标识,更关乎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方面,通过对乡村地名的挖掘和研究,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了乡村的文化底蕴,以我们芦胜村为例,通过历史寻访和村民访谈,村“两委”进一步明确了本村的独有特色,这有助于我们提升农村的软实力;另一方面,地名研究还有助于更好地帮助我们规划乡村发展,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