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一顿热乎饭,是“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今年两会,“大力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被政府工作报告列为2023年主要工作内容,也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政府“输血”和企业“造血”要并举
解决老年就餐难题,是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古都放心早餐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淑惠一直关心的事。
令她高兴的是,2023年,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年底,全国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服务网络形成一定规模。在王淑惠看来,这为老年助餐服务发展明确了方向。
王淑惠在深入调研相关案例中发现,我国养老助餐行业盈利点不够清晰,有的存在经营困难,且养老助餐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等。为此,她建议推行“政府‘输血’+企业‘造血’”服务模式,共同助力养老助餐“惠民工程”可持续发展。
王淑惠建议,综合考虑辖区老年人口规模、就餐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加快出台养老助餐服务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探索推行由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化运作的养老助餐“惠民工程”模式,结合打造“15分钟就餐服务圈”,围绕市场主体经营场地获取、人力招引、物流配送等全链条环节,形成良性循环;加大对养老助餐行业发展的资金补贴扶持力度,通过建设补助、运营补贴、提供场地等方式,帮助有基础实力、有责任担当、有群众口碑的行业主体摆脱经营困境,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从而实现与政府部署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共下一盘棋、共使一股劲儿;依托科技手段强化资金监管,建立完善政策资金去向公示机制、老年助餐信息系统等,确保政策资金使用效益。
多元参与和创新服务要并行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邓琳建议建立健全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机制,推动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
针对当前各地老年食堂运营模式不清晰、服务类型单一化等问题,邓琳建议,鼓励多元参与,创新服务模式。结合社区群众收入、老年人实际情况、市场发育程度等,因地制宜选择老年食堂建设模式。支持有社会责任感、诚信经营、管理规范的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老年食堂,支持有条件的单位食堂提供老年助餐服务,整合街镇村社、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资源参与老年食堂运营,大力发展结对搭伙、志愿服务等助餐模式,灵活多样解决助餐服务需求。鼓励和引导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乡贤等社会公益慈善力量以慈善捐助等方式积极参与老年助餐服务,动员低龄老人、党员、社区工作者开展帮厨和送餐等志愿活动。
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要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前门都一处餐饮有限公司前门店副经理吴华侠在走访中了解到,当前老年助餐服务存在社区助餐点少、餐食品种少、送餐上门成本高、助餐点可持续运营难等问题。同时,一些补贴或优惠政策门槛较高、落地周期长,对社会资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吴华侠建议按照居家养老送餐和社区集中就餐两种模式开展老年助餐服务。在建立“O2O”送餐服务体系的同时,依托外卖平台数字化能力,提升助餐服务智能化、信息化和便捷化水平,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助餐服务网络,同步推动生活服务平台适老化改造。
为支持老年助餐服务机构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服务,吴华侠建议,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
(中国社会报记者 张晶晶)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