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理论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建言养老事业发展2:加快推进“智慧医疗+”体系建设

2023-08-02 09:47:52 来源:人民政协报 阅读次数:205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全国政协委员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

加快推进“智慧医疗+”体系建设

  我国的“智慧医疗+”建设始于一二三线城市的二级以上医院,随着2020年至2021年一系列“智慧医疗+”相关政策的密集发布,我国智慧医疗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缺乏上级宏观指导,资金掣肘体系建设。国家在该体系建设中的相关政策多以意见或远景规划为主,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尚未出台相关建设规范,由此导致市级推进建设时只能自行设计,整体推进速度缓慢。由于“智慧医疗+”体系涵盖范围广泛,所涉部门、机构众多,周期较长,所需资金投入巨大,没有很好的投资回报模式也影响社会资本的投入。

  二是部分云平台搭建较晚,基础数据共享困难。很多地市目前尚未投入使用云平台,各医疗机构的“一卡通”仅限该医疗机构内部,区域“一卡通”未实现。由于各医疗机构使用的各类子系统差别较大,互不兼容,在数据、格式等信息标准化上存在差异,网络协议、接口标准均不统一,造成信息交互困难,无法共享患者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更难为市民 建立3D健康视图。

  三是“智慧医院”建设进度不一,服务能力差距大。目前,“智慧医院”的建设主要以优化患者就诊流程、提高信息化技术为主,各类辅助系统尚未普及。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进度不一,有些医院则仅以就诊流程信息化作宣传,但实际上就诊流程、医保兑付、各项报告发票的查询打印均较为烦琐。

  四是监管法律法规欠缺,患者隐私缺乏保障。随着公共医疗卫生平台的建立和智能穿戴设备的推广,患者的个人隐私数据将不可避免流向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这也对法律界定和数据监管提出新的要求。

  “智慧医疗+”体系建设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好落实好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在政策部署方面,卫健部门应采取专家座谈、实地调研等形式了解需求,从结果入手,及时调整和修改政策。在建设方面,建立各机构、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和奖惩制度,统一规划,规范实施。在资金筹措方面,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探索本地市场化运作,积极以生命周期闭环为基础,在明确利益分配和责任风险的同时依托于云平台大数据统计开展增值服务,实现投资回报。

  二是加快智慧医疗云平台建设,提高使用效率。建立符合本地情况的医疗卫生信息质量标准,以居民身份证或医保卡为唯一标识码,统一就诊信息、电子病历、检验报告、影像资料及用药情况等数据的标准、格式、描述方式及统计口径,在公立医院统一部署,确保患者数据及时上传至统一数据中心。卫健部门可与电信运营公司合作,加强医疗机构网络环境的建设,实现实时顺畅的远程影像会诊。

  三是加快“智慧医院”建设速度,引入支持系统。制定公立医疗机构“智慧医院”季度和年度建设目标,定期召开院长座谈会,紧抓 建设进度。各项检查预约应充分运用智能化软硬件,缴费确认即预约排期,让患者少“跑路”。优先发展临床急需的各项辅助诊断系统,包括侧重智能辅助医护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侧重患者信息采集的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侧重提高用药合理性、降低差错率的智慧药房系统等。

  四是完善“智慧医疗+”政策法规,健全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网络安全、患者个人数据与医疗数据、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保”结算等“智慧医疗+”体系法律法规。制定患者隐私信息公开使用标准,设置信息管理权限。医患双方应签订保密协议,患者隐私数据的录入、上传及共享应征得患者同意。采取多层次、多级别、多权限等措施对平台存储的患者隐私进行分级审核,分层管理,确保数据安全。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