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惠州市民政局聚焦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职责,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儿童救助保护、长者助餐、慈善超市、社会救助、社会组织等工作经验在全国、全省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惠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获评全国先进集体。
以改革之措
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改革赋能,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创新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构建社会救助“12349”工作模式。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标准列入每年民生实事。全市原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全部纳入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实施监测。2022年开发“惠州市社会救助服务管理系统”,发挥信息平台动态监测和1400多名“双百”社工“铁脚板”作用,常态化开展入户探访,累计走访困难群众86.43万人次。
改革提质,关爱服务儿童工作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兜底服务”到“精准化服务”转变。全面完成市级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任务,立足儿童实际,创新分类分区儿童供养模式,将市儿童福利院分为康养区和康教区,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二是从“物质救助”向“物质救助+精神关爱”并重转变。2024年打造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对全市9岁以上困境儿童开展心理健康筛查,“一人一档”建立筛查档案。开通心理援助热线,提供心理咨询、个案辅导。开展心理关爱进村(居)及“牵手护航”困境儿童研学活动。三是从“救助保护”向“体系建设”转变。建设市县镇村四级工作体系,推动各县(区)打造1个关爱服务平台、成立1个儿童关爱基金、组建1支专业化服务队伍,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开展多元化关爱帮扶,构建“1+1+1+N”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新机制。
改革增效,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全市现有慈善组织84家,2021年以来共募集慈善资金16.36亿元,用于扶贫济困、抚孤助残、赈灾救援、助学兴教等。打造一批公益慈善品牌,实施医疗大病救助4000多万元、惠及困难群众6000多人,发放助学金3000多万元、惠及1.1万多名困难学生。开发慈善供需精准对接平台,推进慈善资源精准对接困难群众。探索多元方式,创建慈善超市和企业家流动慈善超市,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至今共募集慈善资金15万元。
以创新之策
优化丰富养老服务供给
强化组织力量保障,加快构建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市委市政府成立养老产业发展专班,高位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各县(区)成立长者事务中心,保障养老工作。2023年实现全市乡镇敬老院全面转型升级,16家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具备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供需对接、资源统筹等功能的镇(街)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市现运营养老机构34家,初步构建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
以事业带动产业,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成立市级养老产业协会,涵盖103家养老企业,充分发挥协会信息交流、建言献策、资源聚焦作用,加速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进程。指导国企打造集“科普教育+全场景化”于一体的适老产品展示体验馆。积极对接并吸引知名企业来惠投资发展养老产业。引进一批国内知名养老企业在惠投资运营,扶持一批本土养老服务企业成长。
以开拓之举
提升社会事务和社会治理水平
图为:2024年1月12日,惠州市地名文化公园正式启用。
挖掘活化地名文化,打造地名文化公园。建成以地名文化为主题、面积9000多平方米的惠州市地名文化公园,是集惠州地名文化、书画艺术、摄影艺术、东平窑陶瓷工艺、东坡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慈善文化、福彩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文化地标。同时,完成省民政厅赋予汝湖镇“乡村著名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重点镇建设任务,编写地名录1043条、采集并上图地名、公共服务设施兴趣点339个,设置路名标示牌190个,镇村特色牌28个,配置地名公共服务设施339个,赋能乡村发展。
激发社会组织动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全市注册登记社会组织3700家,培育社区社会组织7224个。2021年以来组织200家社会组织与全市146个省、市级贫困村结对共建,169家社会组织与黔西南州及本市村(社区)开展结对帮扶,累计投入款物达1.2亿元。开展“百社联百村 助力百千万”专项行动,动员110家社会组织开展助力乡村振兴产业项目56个。
扎实推进基本社会服务,助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落实惠民殡葬政策,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全面实现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全城通办”。各县(区)婚姻登记处均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推进惠城区婚姻登记网红打卡点建设,打造婚庆产业园。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