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双万”新起点,将民政民生建设工作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同部署、同推进,不断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积极实践,在推动救助帮扶全域覆盖、民生服务均衡可及、社会治理多元参与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托底民生、暖心服务、护航幸福,推动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20年至2024年底,东莞投入民政民生建设资金逾45亿元。纳入市委全会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件实事”的民政重点工作33项。东莞被列入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第二批国家创新试点、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国家试点、广东省婚俗改革实验区。东莞市民政局获评“全国民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集体”“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获评全国第一批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民生大莞家”“双百工程”品牌项目均获评广东省“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决赛二等奖。
聚焦守牢底线
民生保障彰显东莞城市温度
东莞市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临时救助对象范围拓宽至常住人口,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中共同生活的非莞籍人员依程序纳入低保、低边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低边家庭残疾人纳入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范围。东莞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约3.2万人次,帮助438名受助人员寻亲成功,为104名长期滞留受助人员办理落户,安置中心、治疗中心建成运营,实现站内受助人员医疗服务专业化。残疾人两项补贴提标扩围,5年来惠及3.2万名残疾人。
聚焦优化供给
养老服务托举老人幸福晚年
老龄工作不断加强。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统筹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优化老年福利政策,提高高龄津贴标准,发放敬老优待卡14.8万张。银龄安康行动统保扩围,目前全市参保老年人达60.7万人次。积极举办老年人艺术节、运动会等,深受广大老年人喜爱及热情参与。
养老服务供给优化。目前,全市养老机构47家,其中省星级养老机构21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13家。养老床位5493张。全市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资助老人约1.5万名,享受24小时紧急呼援“平安铃”服务约9200人。建有56家长者饭堂,日均用餐5000余人次。已有22个镇街建成运营23个具备综合功能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将专业化养老服务延伸至家门口。近5年全市共为3400余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7500多名老年人发放“爱心包”,为约5000名老年人组建模拟家庭并定期开展慰问探望。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共组织从业人员培训班200余期、培训1.7万人次。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切实守住养老服务安全防线。
图为:2023年12月29日,东莞市民政局在旗峰公园广场举办“民生大莞家”公益汇暨“莞社圆心愿”活动,开展莞家知识有奖问答、宣传资料发放、为社区长者剪发等活动,并为爱心企业、社会组织代表授牌。
聚焦扩容增效
民生服务品牌建设亮点纷呈
擦亮“民生大莞家”品牌。2020年6月以来,建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民生大莞家”全链条服务机制,努力解决基层民生热点难点和覆盖全域的群众“小急难”,已累计解决“民生微心愿”18万余宗,办理“民生微实事”5000多宗,吸引超2400个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及热心市民加入爱心资源库,8000多宗项目通过社会力量解决。
深入实施“双百工程”。率先实现镇街(园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全覆盖,全市建成“双百”社工服务站33个、服务点181个,有“双百”社工超650名,以“脚步丈量社区”变“被动发现”为“政策找人”,累计建立困难群众服务档案7万多户,服务群众达89.9万人次,链接社会公益慈善资源2604万元。
积极推进慈善救助帮扶。全市共设立社会捐助站(点)33个,建成莞爱慈善驿站101个、慈善超市示范点34个,发展慈善组织117家,建立慈善组织+社会力量共建模式,积极开展慈善帮扶、款物募集、志愿服务、慈善文化推广等。东莞市慈善会近5年慈善款物支出年均逾1.5亿元,资助“民生大莞家”微心愿、养老“大配餐”等项目实施,积极开展“海豚计划”“星光行动”“玉兰关爱”等公益慈善项目,广泛惠及各类特殊困难群体。同时,加强福利彩票销售管理,近5年全市共销售福利彩票115.7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33.6亿元,为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为:2025年1月16日,清溪镇“双百”社工站组织开展“欢度新春,温暖相伴”特殊困难老人慰问活动,与老人一起分享客家美食“鹅汤粄”、装饰新春福筒等挂饰,陪伴老人感受浓浓的年味。
聚焦便民利民
民政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优质
婚姻登记服务得到新提升。全市开展“跨省通办”“公民婚育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有13个登记处面积达到3A标准,5个登记处设置在公园,婚俗改革实验区工作中开展主题活动近800场次,参与群众约13万人。
殡葬服务管理得到新加强。近5年共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9.5宗、1.2亿元。优化殡葬公共服务,积极推动公民身后“一件事”联办服务。出台《东莞市殡葬设施规划(2021-2035)》,积极保障公益性殡葬设施供给。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规范殡葬服务市场秩序,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地名管理服务得到新推进。贯彻《地名管理条例》,近5年全市共批准道路命名更名569宗,地名信息档案存量增至8.4万条。推进地名文化保护,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建立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大力弘扬优秀地名文化。
聚焦规范引导
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成效显著
规范管理有力度。建立社会组织登记工作协调、资金监管、联合执法、综合监管等四项工作机制,注重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发展,实现新登记社会组织100%“党建入章”,打造省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7个,社会组织党建成果获评广东省社会组织党建十佳案例。目前全市依法登记社会组织4139家,其中“广东省先进社会组织”4家。
推动作用发挥有成效。搭建莞深社会组织协作平台,引导莞深两地商协会交流合作60次,推动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举办市内展76场,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展和国际展250场,引导社会组织及会员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7万个,助力稳经济促就业。动员社会组织开展乡村振兴项目733个,投入资金1.3亿元。开展“百企百社助百村”活动,推动162家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260个,惠及453个村(社区),投入帮扶资金超2114万元,积极为“百千万工程”实施贡献力量。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