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市县动态

地市巡礼 ▏ 广州:聚焦群众关切 答好民生难题
为广东民政幸福绘卷增添广州色彩

2025-04-27 10:00:06 来源:广州市民政局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过去5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把民政工作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安排,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在政策制订、部门协调、资金投入、督导激励等方面持续加力,推动广州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走前列、作示范。

  过去5年,广州民政部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推进民政领域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用心用情办好大大小小的民生实事,“广式养老”全国唯一连续两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善”暖社区慈善项目获全国表彰并在人民大会堂作大会经验交流,广州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全国第二,17项全国试点、示范点压茬推进、落地见效,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乡村地名等“广州经验”全国推广,“穗救易”、婚俗改革、社会组织作用发挥、困境儿童保障等工作经验在全国会议推广。连续11年获全省民政工作综合评估优秀。

  坚持系统推进,养老服务整体跃升。率先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1386个长者饭堂、2902个颐康中心(站)覆盖全市街镇、村居,“1+N”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广州特色的“大城市大养老”模式日益完善。率先探索开展养老产业统计调查项目,建立由市长担任总召集人的市银发经济和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开展全市银发经济业务图谱研究和产业审视,发布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全市养老企业超1.06万家。

图片3.png

  图为:荔湾区南源街道长者饭堂

  坚持数智赋能,社会救助智慧精准。牢牢守住基本民生底线,城乡低保标准连续15年稳中有升,综合救助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圆满完成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城市任务,打造“穗救易”救助服务品牌,构建“六维一体”的智慧救助体系,获评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建立社会救助分层分类惠民清单。成为全省综合救助服务平台试点城市,打造40个“穗救易·共助空间”,结合各区特色打造社会救助服务“一区一品牌”,广州特色的社会救助“1+N”服务矩阵逐步形成。南沙区成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业务服务领域从15项增至24项,《创新推动核对工作数智化发展》被编入全国核对工作成果汇编。残疾人两项补贴提标扩面,惠及15.07万残疾人。社区精康服务体系实现街镇100%全覆盖。创新建立街面救助电子地图和流浪乞讨人员就业帮扶机制,巩固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成效。

  坚持分类帮扶,儿童福利保障到位。成功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民政部“护童成长”项目“牵手+”计划示范基地。市级儿童福利机构和未保机构均被确定为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创建单位。市福利院成功纳入全国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率先实现市区两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覆盖设立。全市1.9万名困境儿童全部纳入动态管理、落实分类帮扶。实地走访核查流动儿童信息73万条。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广州在全省儿童主任实务技能大赛团体和个人均获一等奖。

  坚持管育并重,社会组织作用明显。实施“广州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现全市镇(街)社工站(点)100%全覆盖,年均服务困难群众超400万人次。建立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网络,连续11年举办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至2024年底,全市登记社会组织7982个,认定慈善组织244个,发展社区社会组织30855个。2021年以来深入实施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全市250多家社会组织开展帮扶项目2213个,累计捐款捐物超8.4亿元。

  坚持慈善为民,慈善之城成为新名片。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慈善之城”并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广州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全国第二,互联网募捐平台建设全国领先,一批慈善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奖”。截至2024年底,累计备案慈善信托49单,受托财产总规模超1.46亿元,备案公开募捐活动方案1380单。全市(镇)街100%设立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社区慈善基金3002个筹集善款逾1.5亿元。创新举办慈善徒步、慈善花市、慈善庙会、北京路公益慈善嘉年华、慈善音乐会等活动。广益联募平台上线1296个募捐项目,筹集资金近6.4亿元。广州连年获评全国即开型福利彩票销售十强城市和亿元城市。

图片2.png

  图为:2024年8月31日-9月1日,第七届北京路公益慈善嘉年华慈善义卖活动现场

  坚持惠民便民,专项服务不断升级。加强区划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编纂《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辑)》,实现地名审批全流程网办及批复电子证照转化。南沙区“乡村著名行动”入选全国第一批典型经验。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终期验收获高分好评,全市婚姻登记场所设施全面提质升级,打造41个“花城有囍”户外颁证点和16个“花城有爱”婚姻家庭辅导驿站,累计举办集体婚礼和集体户外颁证活动300多场,甜蜜经济、甜蜜事业协同发展、互促共进。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普惠+特惠”殡葬公共服务体系,节地生态安葬率90%居全国前列。民政领域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广州市第二老人院、市老年病康复医院等12个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满足民政基本服务需求。申建全国首个民政领域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近5年成功取得专利授权近30项。

图片1.png

  图为:2024年8月10日,南沙区东涌镇举办第六届水乡集体婚礼

  坚持服务大局,勇担重任主动作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大局,认真落实《南沙方案》,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不断拓展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率先探索推进跨境养老并取得标志性进展,开展全国首个跨境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4家养老机构纳入香港“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便利港澳居民养老。在全国率先突破低保申请的户籍限制,将符合条件的外市户籍困难群众(含港澳居民)纳入低保范围,为全国低保制度改革提供湾区经验。广州南沙区“异地申办暖人心 打造开放新高度”获评2023年度广东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加快推进民政领域“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落地从化,南沙区“深化乡村地名建设 助力构建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入选全国“乡村著名行动”第一批典型经验。广州民政部门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工作经验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介绍。

  ■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构建“1+N”服务网络推动基本养老服务触手可及

  近年来,广州市聚焦老年人美好生活需求,积极探索完善具有广州特色的“大城市大养老”服务模式,实施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提升三年行动,推进每个街镇建设至少1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统筹调配资源等综合功能的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每个村居设置至少1个具备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助餐配餐等功能的村居颐康服务站,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运营,构建“1+N”基本养老服务网络,增加嵌入式、综合性、多功能、普惠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广州市养老服务工作获国务院2021年度和2022年度督查激励,是督查激励对象调整为省级以下城市以来唯一蝉联养老服务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城市。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