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人物故事

一方碑石折射出的文化与温情

2025-03-27 17:40:57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第25届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浩博石业展位上,工作中的影雕师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路建英    摄

  3月16日至19日,第25届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如约而至,福建惠安县浩博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博石业)已是连续第15年参展,今年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展示繁杂的石材种类和碑石产品,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手工雕刻技术与匠心巧思的现场展示上。这一转变的背后,并非简单的化繁为简,而是企业深耕行业多年,对品质的坚守以及对可持续人文殡葬理念的不懈探索。

  展会现场   石材与工艺惊艳亮相

  “麻烦您,能不能帮我和这座孙悟空雕塑合个影?”“快来看,这些小哪吒表情好生动好有趣啊!”浩博石业的展位成了整个展会的热门“打卡点”。两排喜怒哀乐、形态各异的小哪吒个个憨态可掬,仿佛从动画里跳出来的一样;2.3米高的孙悟空立体雕塑和7.5米长的“大闹天宫”浮雕作品更是活灵活现、威风凛凛,仿佛随时要腾云驾雾而去。原来,为了展示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浩博石业借鉴了动画形象进行二次创作,这些作品每一件都是纯手工打造的非卖艺术品。

  走进会客厅,汉白玉、花岗岩、大理石等石雕作品琳琅满目,彩色影雕、浮雕、立体雕等技艺应有尽有。一方暖黄色碑石上方“开出”几朵栩栩如生的立体玫瑰,让人不禁驻足细看。从花瓣的褶皱到叶片的纹理,每一个细节都细腻逼真,仿佛能闻到花香。浩博石业国内市场部负责人刘丽介绍说:“这块石碑从材质、颜色到质感,都和传统墓碑有很大区别。暖黄色的色调和细腻温润的手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人们对死亡冰冷的印象,手法的精湛与否以及对艺术的独特理解,都藏在作品细节里。”

  在一旁,身着特色惠安女服饰的张婷玲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她正专注地做着影雕,只见她用支架竖起石板,右手紧握錾子尾部,左手则稳稳托住其尖头,对照一幅肖像画在黑色石板上凿出一个个小白点。这些小白点大小、深浅不一,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在石板上营造出明暗变化,让人物肖像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据悉,现年37岁她已经和影雕打了20多年交道,她打趣地说,自己手臂的肌肉就是天天手握一两斤重的錾子练出来的,她表示:“任何技巧都比不过熟练。”

  碑石背后   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一家石材供应与雕刻企业在殡葬领域人文精神传承中应有怎样的价值体现?这是深耕殡葬行业多年,浩博石业董事长张明川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

  不同地方风俗各不相同,对石材的选用常常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有的偏好青石的古朴素雅,有的看重大理石的庄重纹理……这些石材本身也成为当地文化符号的载体。在张明川看来,天然石材的经久耐用性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记忆的留存,赋予了墓碑“永恒纪念”的物理属性,让人们在追思逝去亲友的同时,也能对生命心怀敬畏。“这也是我们对材料筛选一直保持严苛态度的原因,坚决杜绝以次充好,打价格战。”

  除了材料本身,工艺设计也是传统技艺与时代精神传承的重要体现。一方面,手工浮雕、影雕、线刻等传统技法的保留,让墓碑成为传统工艺“活的博物馆”;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图案、符号的雕刻,记录逝者生平、信仰等,保留了生命的印记。刘丽向记者展示了几组个性化定制案例:墓碑上的浮雕莲花,象征逝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青山不老松的图案,则寓意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生前是老师的逝者,墓碑可以是一本翻开的书;爱宠人士的碑前,可以有惟妙惟肖的动物石雕做伴……“把一块普通的石头打造成一处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人文空间,这就是石材和工艺带来的延伸价值。”

  “尽管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但我们坚持追求高品质的决心没有改变,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愿景也没有改变。这正是我们践行‘品质成就卓越’企业精神的体现。”张明川说,浩博石业拥有超过200种进口和国产石材,种类繁多且品质优良。“我们专注于中高端石雕墓碑设计、制作和销售,每一块石材都经过严格筛选,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队伍建设   精湛技艺的坚实后盾

  今年,浩博石业占地20多亩的新厂区正式投入使用。记者参观时看到,价值上千万元的石材荒料被整齐地堆放在空地上,生产车间里一片繁忙景象。展厅内,节地生态的小型艺术墓碑成为主打产品。“为了顺应节地生态趋势,墓碑生产更加注重小而精。方寸之间,技艺的精湛与否一眼就能看出来。”刘丽说。她以两种不同品质立体小石狮作对比:一个神态模糊、缺乏灵动,一个轮廓清晰、线条自然、活灵活现。“我们对高品质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支技艺精湛的人才队伍。今年,这支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在浩博石业工艺美术工作室中,记者见到了浩博石业艺术总监张华达。在注重个人技艺提升的同时,他的工艺设计团队扩充到了6人,“传帮带”作用渐显。工作室里,陈列着近年来他和团队创作的各类石雕获奖作品。在一件名为《五谷丰登》的作品前,张华达向记者介绍:“这种石材非常脆弱,上下两部分仅靠一束稻穗造型连接,舍不得拿去参赛,怕运输过程中出现意外。”说起作品,他就像在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聊起展会上备受瞩目的立体雕塑作品,张华达坦言,从构思设计到项目落地,团队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团队成员的技艺都非常成熟,需要探讨的是深加工时如何使作品在不同场景画面之间的切换过渡更自然。比如哪里背景需要虚化,哪里造型要用更实的表现形式。”张华达说,目前,团队也在探索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比如引入3D建模技术。

  “专心、专注、专业——尘世嘈杂,匠心永静。”这句标语被挂在工作室墙上的醒目位置,是张华达团队用工匠精神完成每一件作品的真实写照。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