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彧
李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契合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养老意愿,是我国家庭养老传统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依托社区为居家养老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完整社区建设”等。如何以更友好的社区公共环境支持居家养老?笔者有两点思考。
一方面,社区公共环境应与居家养老模式相适配。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公共环境与居家生活环境便构成了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空间。现阶段我国社区公共环境的适老化程度还有待提高。例如,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82.8%的老年人所在社区(村)有道路照明,63.9%有指示牌,60.9%有健身活动场所,44.6% 有公共卫生间,23.7%有无障碍设施。从住房适老化改造需求来看,我国城镇老年人需求最高的五类适老化改造项目分别是:加装电梯(13.5%),地面改造(12.4%),如厕洗浴设备改造(11.7%),加装紧急呼叫设备(10.2%),加装扶手、护栏(9.7%);农村老年人相应的需求项目分别是:如厕洗浴设备改造(18.1%),厨房设备改造(15.6%),地面改造(15.0%),门改造(11.8%),物理环境改造(11.0%)。当前,我国已处于从中度老龄化社会向重度老龄化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建设与居家养老模式相适配的社区公共环境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提升社区公共环境适老化水平,需要政策、资金、技术、社会公众等方面同时发力。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社区公共环境适老化相关政策,避免政策碎片化。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与资源整合力度,可设立适老化改造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社区公共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社区现状和居民需求,合理分配资金,优先支持改造需求紧迫的老旧社区。三是推进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引入前沿技术,提升社区设施的便捷性、安全性和舒适度,以满足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整合设计、施工、运营等多方资源,形成协同创新、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共同推动适老化改造(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强社会公众参与意识,在社区改造的决策过程中,应建立老年人参与机制,增强社区协商;促进代际沟通与理解,通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让老年人和年轻人都能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作者单位: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