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富
古人修志,首志分野和建置。究其原因,就在于行政区划乃国之大政,是治国之本、文化之根和乡愁之源。
行政区划乃国之大政、治理之本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关于国家治理制度的文献《周礼》即已详细记载了商周时期的区域划分原则,如“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沟之。以其室数制之。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乃分地职,奠地守,制地贡,而颁职事焉”,还规定了执掌区划的职方氏与执掌地名的邍师工作职责,如“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邍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邍隰之名,物之可以封邑者”,由此奠定了对国土疆域和地名有效治理的管理机制。
政区名称是文化之根、乡愁之源
古人造字,初以象形,后有会意。源于象形,先贤创造了“州”字。州者,洲也。《说文解字》曰:“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州”字,记忆了上古先民傍水而居的生存环境,也留下了人皇九兄弟分掌九州和《禹贡》分九州的传说。缘起会意,先贤又取“举戈保卫家园”之义创造了“国”字,于是开创量地制邑、度地居民、辨方正位、体国经野的“职方”历史。
千百年来,无数先贤在“职方”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历史与文化,行政区划名称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之根与乡愁记忆之弦。
政区之名,或以山川形胜、地理位置,或以星辰分野、特色物产,或以先民族群、历史文化取名。
秦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如河东、太原、颍川、会稽、邯郸等郡沿用战国郡邑、都城等旧名;而北地、陇西、云中、右北平、南海等郡因地理方位命名。其命名体系,既延续了春秋战国地理传统,又体现出秦对自然地理的准确把控,并通过政治和军事整合重塑了空间秩序,凸显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
现今省级政区中,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陕西、江西、吉林等以地理位置得名;天津、江苏、安徽、福建、贵州、澳门等以著名城邑、津渡,历史变迁和地方风俗等历史文化得名;宁夏、广西、内蒙古、西藏和新疆,则兼具了先民族群、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
除了省级政区,市、县(区)政区名称所蕴含的人居环境和历史文化信息也十分丰富。如,古人云 “山曲为盩,水曲为厔”,陕西盩厔(今名周至县)以其古县城山水盘曲的地理环境得名;河南修武以周武王伐纣,勒兵于此得名;浙江嘉兴原名禾兴,因三国时期野生稻自生,以为祥瑞得名;新疆克拉玛依以有天然沥青黑油山得名;江苏无锡以古越语音译得名;西藏墨脱以藏语花朵的音译得名,等等。
历代各级政区名称或记忆了大地山川的璀璨,或留下了沧海桑田的印迹,或镌刻了筚路蓝缕、踔厉奋发的历程,或赓续了崇文重教、仁德重信的文脉,或记录了多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以此奠定了赓续中华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的地域空间,构建了乡愁记忆的文化标识,成为每个中国人家国情怀的文化之根。
政区制度显治国之要、理政之纲
秦代实行郡县制。郡者,从邑,君声,意为人所聚居的城市,反映了当时先民集居为城,以垣濠守护安宁的人居环境;县者,系也,体现了县系于国、系于郡的行政区划层级,以及城乡互倚的治理方略。
晋朝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于郡上置州,既强化了中央集权,又传承了《禹贡》分九州的历史文化。
唐初并州县为十道,并仿汉制于边疆设立都护府,后又于开元盛世细分十道为十五道。道者,人所行,行所达,以此表明监察官员需仆仆道途,深入基层的治国理念;都护府“掌统诸蕃,抚慰,征讨”,体现了朝廷对边疆和民族区域的重视,促进了民族融合、区域开发与国防安全。
宋朝实行路、州、县三级。路者,道也,其义与唐朝之“道”相类,但在州之上、路之下又增加了“府”这个政区通名,并在部分区域设置了以“军”为通名的政区。府者,文书藏也,聚文聚财。州可以随着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提高而升格为府,皇子登基后其潜邸(曾任职过的州)也能升格为府,以此表明行政地位的提升。军是因军事防务需要而设立的政区,大军同州级,小军为县级。
元朝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路、府、州、县等行政区划通名。行中书省,依仗着中央的授权,代表着中央的权威。明清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体现了其职能上向民政事务的倾斜以及政务与军事的分离。
古代的县分多个等级,并依据不同的等级确定官员的品阶。唐朝分县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其中赤、畿、望、紧四级主要依据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并结合人口数量确定,而上、中、下三级主要以人口数量和地理位置确定。宋朝的县增加了次赤、次畿和中下三个等级。其中,下县人口少于五百户。例如,北宋从“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的角度出发,以舟山群岛设立昌国县,初设之时仅是下县,但在六七十年之后即“户计万余,而丁口再倍,诏升望县”。可以说,设县与升等有力促进了海岛区域的基层治理、经济发展和海疆防卫。
纵观行政区划变迁史,郡、道、路、军、监、省、府、厅、州、县等政区制度,虽然有的已经不再使用,有的仍在稳定运行,但均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多元的政区制度设计既蕴涵着先人丰富的治理智慧,也体现出历代兴邦定国、守土安民的不竭探索。
国之大政应加强管理,治理之基当深入研究。要秉持敬畏之心,以历史为根、文化为魂,全面开展行政区划文化的研究与宣传,科学制定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名录,让其成为承载中华文明的滔滔江河,维系家国情怀、凝结乡愁记忆的空间平台。
(作者系浙江省舟山市地名服务中心编审)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