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殡葬服务管理,加快推进殡仪馆、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等殡葬设施建设,大力推行生态安葬。”“加快补齐殡葬服务设施短板,深化婚丧领域移风易俗。”2024年年初,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和民政部2024年开年工作动员部署会相继对殡葬工作作出部署。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殡葬服务,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一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管理机构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紧紧围绕殡葬年度工作目标,通过健全法规政策、优化服务流程、加强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殡葬服务需求,也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夯基筑垒,殡葬领域政策制定快马加鞭
用制度保障群众“身后事”,是推动殡葬工作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4年,一系列国家政策文件和行业规范出台,新时代新征程殡葬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
国家层面,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并完善丧事简办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清明前夕,民政部与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强调优化殡葬服务,倡导移风易俗,主动防范化解森林草原火灾风险,营造平安有序、文明祥和祭扫氛围。一年来,《节地生态安葬服务指南》(GB/T 44713-2024)等6项国家标准和《殡葬物联网信息系统 软件基本功能要求》(MZ/T 225-2024)等12项行业标准相继出台,11月底又启动十余项推荐性行业标准制定修订计划,可见国家对殡葬领域提升服务供给水平、加强监督管理力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决心和力度之大。
地方层面,规矩意识逐渐增强,规划观念稳步提升。《天津市殡葬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以满足人民群众殡葬服务需求为出发点,构建起了层级清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殡葬服务设施体系。《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条例》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决定编制殡葬等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新修订的《贵州省殡葬管理条例》也把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为深化殡葬改革奠定基础。行业监管领域,各地扎实推进行业不正之风和顽瘴痼疾整治,持续加强殡葬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工作。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联合十部门印发《深入推进殡葬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和《殡葬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工作实施细则》,为解决殡葬领域监管责任不明确、协同机制不健全、行政执法不规范等问题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撑。《江西省殡仪馆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也为殡仪馆的监督管理筑牢了坚实防线。
厚植沃土,人才教育培养步入快车道
人才队伍是保障殡葬服务供给的有力支撑。
5月,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基础,整合民政部教育科研资源,民政职业大学正式设立。在首批开设的职业本科专业中,现代殡葬管理引人注目。10月,该专业面向全国16个省份广纳生源,致力于培养能够从事殡葬管理、殡葬研究、殡葬培训、生命文化传播以及中高端殡葬服务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教育培养之外,人才选拔和表彰同样备受重视。5月底,遗体火化师、公墓管理员两个赛项的参赛选手在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展开激烈角逐,切磋技艺,互学互鉴。赛后还举办了资源转化研修班,实现了以赛促学。与此同时,民政部年初确定120个单位为全国殡葬工作先进集体,239名个人为全国殡葬工作先进个人。10月,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又对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其中殡葬领域多个先进集体和多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获此殊荣。
与此同时,各地纷纷瞄准殡葬行业的重点领域,积极培养紧缺急需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保障体系。这一年,上海市殡葬行业“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揭牌,并启动了首批殡葬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浙江省启动并完成殡仪服务员五级(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河北省殡葬行业协会更是评出了首批星级殡仪服务公司,为殡葬行业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应关切,殡葬服务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殡葬改革,连着民生冷暖,关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一年间,各地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秉持普惠均等、方便可及的原则,不断完善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推进移风易俗。
针对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我国将支持殡仪馆等其他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纳入2024年中央预算内资金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各地出台扶持政策、财政补贴等措施,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这一年,内蒙古化德、四川洪雅、山西宁武、湖南华容、江西万载、新疆柯坪等地的一批殡仪馆建成并投入使用,确保了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与群众殡葬需求相匹配,提升了殡葬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各地还将加强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譬如:江苏明确新建改扩建100个城乡公益性骨灰安葬(放)设施,湖南县级公益性骨灰安葬(放)设施覆盖率达到95%,湖北加快城乡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西北首家生命文化教育基地也在陕西省山阳县揭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殡葬文化,等等。
与此同时,各地高效推进一系列惠民便民举措有效落实。辽宁建立健全惠民殡葬服务政策,山西落实基本殡葬服务费减免全民普惠政策,河南建立基本殡葬服务投入增长机制。各地在搭建殡葬信息管理系统,推进“互联网+殡葬服务”,推广“身后事”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等方面不断发力。黑龙江公布全省殡葬服务机构、经营性公墓、公益性公墓服务信息。山东优化在家死亡居民《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签发工作,简化办理流程。此外,各地还开通24小时殡仪服务专线,推出定制化殡葬方案,为群众提供暖心、省心服务。
一年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丧葬礼俗改革持续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得到推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殡葬新风尚逐渐形成。浙江确定103个节地生态安葬点为省级第三批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积极倡导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安徽合肥大力推广“家庭合墓、一墓多穴”等具有当地特色的节地生态安葬,有效增加墓穴供给。重庆万州甘宁镇农村公益性林墓复合利用试点项目通过验收并取得《殡葬服务许可证》,成为重庆首个正式投入运营的林墓复合利用试点项目。广东加快新时代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节地生态型公益性公墓示范项目建设,不断深化丧葬移风易俗。
论坛、研讨会、影视节等,也在为行业发展增添活力、增加动力。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已连续举办了六届,今年,医疗、殡葬、教育等行业专家和从业者围绕“死亡是多彩的”这一主题,共同探讨生死观念和纪念文化的多样性。首届中国殡葬治理30人论坛,研讨从殡葬管理到殡葬治理,为加快完善中国特色殡葬治理体系提供智力支持。首届“数字科技殡葬”研讨会在长沙举办,探讨交流数字科技如何赋能传统殡葬行业,推动“互联网+殡葬服务”建设,促进行业创新发展。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生命服务事业智库在上海成立,长三角地区生命服务业依托全国殡葬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独特优势和域内专家智力资源步入新境界。影视方面同样传来好消息,天津市民政局选送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文明殡葬新风》系列短视频,获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政中国板块最佳作品奖;国内首部聚焦殡葬改革工作的电影《樱桃崮下》,入围“乡村振兴主题电影推荐活动”影片。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