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辅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等概念各异,但本质相通,都属于提升民生福祉的产业类型。民生福祉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并同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相结合,需要在不断实践探索的同时,及时提炼和把握其中蕴含的福祉产业经济理论。
福祉产业经济理论来源于产业经济学,遵循产业经济学的一般规律,但又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性质。要在把握福祉产业本质属性及发展规律中,建立和完善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理论,并对福祉产业发展实践给予理论指导。
(一)辩证认识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民生福祉领域的资金投入,仅仅当成社会福利保障,缺乏从经济学的角度找到其与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之间的关系,不自觉地把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等议题与民生保障割裂开来。实际上,民生福祉领域的投入,与拉动就业、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等紧密相关,同样可以是经济发展的范畴。要善于发挥民生福祉政策及相应的财政资金、社会筹资投入的积极作用,把相关领域事业发展同相关的福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民生福祉保障同增加社会资本投资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发挥社会资本在民生福祉设施建设中的作用,把财政资金由投入硬件建设更多地转向服务补贴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边际效益。当前,部分民生福祉领域的设施建设缺口,已经不是主要矛盾,适当完善结构和着力增加服务补贴是重点。
(二)把握福祉产业基本性质。康复辅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老年用品产业等福祉产业性质基本一致,都是兼具福利属性和市场属性的产业性质。在福祉产业经济理论上,就要遵循这一产业属性,在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水平的同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不能照搬纯市场属性的产业发展规律。不牢牢抓住这一点,恐难以在产业定位及推进措施上精准施策。
(三)科学处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对于市场属性突出的产业发展,主要是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对于福利属性突出的福祉产业,要强调发挥有为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
(四)重视和加强社会政策在促进福祉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为例,要借鉴日本等国家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福祉的同时,带动养老服务业、老年用品产业、康复辅具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做法。据2020年日本对14376家养老护理服务机构经营状况的调查数据,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支持下,大多数机构是盈利的,盈利率在1.0%至6.6%之间。
(五)强化民生福祉领域科技创新。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健康、养老、助残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这指出了民生福祉领域同样需要重视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以康复辅具为例,其具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一些前沿共性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人机智能技术、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和一些新材料、新工艺可以应用于康复辅具产业,传统的康复辅具产业可以转型升级,提升服务品质。
(六)建立健全稳定的民生福祉投入保障机制。民生福祉的投入一旦形成,就应当是长期延续且不断提高的,就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投入机制和投入效益保障机制。
构建我国福祉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庞大的老年群体对高品质生活的更高追求,以康复辅具产品和服务、银发经济等为代表的福祉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并且仍然潜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在推动我国福祉产业发展过程中,民政部门可以发挥特殊作用,特别是协同推进民生保障与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应当把保基本与适度普惠福利制度建设结合,在发展中激发和扩大有效需求。同时,我国福祉产业还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需要以福祉产业经济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福祉产业政策、产业布局、知识普及、服务体系、科技支撑、行业人才等属性和规律,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及发展阶段的福祉产业政策制度,把抓民生与促进经济发展这两大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把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在产业发展政策上,需要把握福祉产业的特殊性,在产业分类、税收、就业、金融等相关方面,建立相配套的产业政策体系,并建立起骨干性的社会政策作为支撑,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养老产业中的作用。
(二)在产业发展布局上,要避免过于分散、无序、重复建设,要结合区域发展优势和产业链状况,统筹相关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形成符合当地发展优势的产业聚集发展基地或产业园区,构建良好产业生态。目前,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和成渝双城地区,正在形成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应当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支持,优势互补,提升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并与国家发展银发经济相关文件中提出的建设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工作协同推进。
(三)在服务体系建设上,要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爱社会的作用,发挥好民政、残联和社会企业在服务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员等群体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服务体系的完整性和服务质量。要建立起合理的福利补贴、社会保险和自付相结合的支付体系,形成高质量的服务体系,在服务标准、收费标准和评价标准、监督管理等方面逐步规范。
(四)在科技支撑上,要克服福祉产业是低端产业、低端服务业和福利保障范畴的定位,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强化战略性科技布局。要落实“加强健康、养老、助残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要求,在健康、养老、助残这三者的科研支撑和研发工作上,建立紧密的逻辑联系和科技统筹,通过科技创新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发展。
(五)在市场培育上,要加大知识普及和示范应用,探索制定政府统筹、市场运行、惠民服务、社区体验、智能应用等多元融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不断拓展产业应用场景。比如,开展康复辅具社区租赁试点,支持企业构建银龄生活体验馆、老年用品超市等特色应用场景,实现老年人的体验可感可及。
(六)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把培育福祉产业人才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培育专业人才和专业团队,提升福祉产业综合服务能力。
深化对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康复辅具产业是福祉产业的重要业态,也是银发经济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8对重要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康复辅具产业与养老助残的关系。在理念上拓展对康复辅具的认识,统筹养老和助残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当前还要进一步深化对不同群体底数的了解,使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更加扎实。
(二)正确处理好康复辅具产业中的生产制造与服务体系的关系。康复辅具产业主要由康复辅具产品生产制造业,以及配套的适配服务业组成,两者缺一不可,需要协同发展。
(三)正确处理好康复辅具产业中的实际需求与市场供给的关系。把扩大有效需求与优化供给有机结合起来,有可能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特别是重视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着力激发和扩大有效需求,不能简单把发展潜力当实际需求。民生福祉产业发展需要对有效需求深耕细作,满足各类群体的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需求。
(四)正确处理好康复辅具产业与老年用品产业、养老产业的关系。促进康复辅具产业与老年用品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养老产业发展带动康复辅具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因养老助残领域业务分割导致的社会政策、产业政策的碎片化问题,在思想认识上和推进措施上弥补这一领域制约产业发展的明显短板。
(五)正确处理好康复辅具产业的福利属性与市场属性的关系。康复辅具产品配置和服务,来源于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完善的残疾人和老年人福利保障制度。产业发展与福利政策紧密结合,需进一步处理好康复辅具产业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的有效衔接问题。
(六)正确处理好康复辅具产业与其科技支撑体系的关系。康复辅具产业围绕解决残障者“医、养、康、护”中的产品、技术和服务问题,离不开科学和技术的支撑。“加强健康、养老、助残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是今年国务院重点工作之一,而贯穿于健康、养老、助残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加快形成康复科学与技术体系,解决其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问题。
(七)正确处理好康复辅具产业与专业人才队伍的关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既是一个产业成熟、发达的标志,也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要素,必须不断加强康复辅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八)正确处理好康复辅具产业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关系。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互动发展,是实现我国康复辅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强化相关工作举措。以轮椅这一康复辅具产品为例,从2017―2022年海关统计的我国轮椅进出口数据看,即便忽略各国的老龄化程度和人口的残障状况,仅就美国平均每年从我国进口轮椅265万台的规模分析,按2021年美国人口3.33亿人计,我国对轮椅的消费量至少在1100万台;从日本2022年的调查数据看,其当年轮椅的市场规模为53.44万台(含51.5万台手动轮椅和近2万台电动轮椅),加上2022年从中国进口轮椅31.45万台,按当年日本人口1.26亿人计,我国对轮椅消费量在943万台左右。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康复辅具产业依托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只有深耕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才能推动康复辅具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深化福祉产业经济理论认识 加快民生福祉产业高质量发展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