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等九部门3月28日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7个方面提出22项具体政策措施,进一步释放餐饮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提升餐饮服务品质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也就是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的问责,从原料准入、供应链和末端监管方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支持餐饮技能培训,从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劳务品牌、技能竞赛等方面加强餐饮领域人才培养。结合行业发展需要,完善餐饮标准体系。
在创新餐饮消费场景方面,提出优化餐饮结构,培育认定一批中华美食街区,发展社区餐饮、老年助餐服务,促进业态融合创新。通过促进餐饮企业下沉、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完善配套产业和设施等支持发展乡村休闲餐饮。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美食名村”“美食名镇”。
在增强餐饮业发展动能方面,发展“数字+餐饮”,营造平台与商户共生发展的良性生态。培育知名餐饮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小吃企业品牌化、标准化发展,培育特色小吃产业集群和发展基地。
在促进餐饮业绿色发展方面,加强反食品浪费监管执法和行业自律,推动餐饮企业和外卖平台减少餐饮浪费。支持节能环保改造和厨余垃圾源头减量。倡导健康营养膳食。
《指导意见》还提出,优化餐饮业营商环境,规范清理涉企收费、健全融资渠道;维护经营秩序,依法查处餐饮领域不公平竞争、侵犯消费者权益等方面违规行为。
2023年我国餐饮收入达5.29万亿元
2023年我国餐饮收入达5.29万亿元,同比增长20.4%。那么,国家为什么在此时出台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餐饮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面临哪些问题?来看专家的解读。
餐饮业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10%以上,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2023年我国餐饮业明显复苏,全国餐饮收入达5.29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13.2%。但同时,餐饮服务供给质量和结构仍然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方式粗放、安全基础薄弱等问题仍然存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涛称:“餐饮业目前发展还面临着人工成本相对比较高,同时,人工在短时间内可能存在着供不应求等这样的一些问题,以及餐饮业的营商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这次文件对此作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部署。”
专家表示,在解决人工成本方面的问题,《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发展“数字+餐饮”,鼓励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餐饮经营主体数字化改造和自动化餐饮设备设施应用给予适当支持,能够更好地以相对低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多的餐饮服务。
刘涛表示,餐饮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更多强调行业的结构更加丰富多样、行业的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同时,服务品质不断提高。
专家表示,餐饮企业的规模化背后必须有品牌化和连锁化做支撑。目前,我国大型餐饮企业的连锁化率在80%左右,中小型的品牌企业连锁化率在50%左右。品牌化是老百姓信任餐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尺度。
《指导意见》提出,实施地域餐饮品牌培育工程,鼓励地方深入挖掘传统烹饪技艺和餐饮文化,培育“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打造地方特色餐饮品牌;支持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培育区域特色美食品牌;加强对老字号餐饮品牌、饮食类非遗项目的宣传和保护;加大餐饮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创新餐饮消费场景 丰富餐饮供给
可以看出来,《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就是要多方发力,丰富餐饮供给,创新餐饮消费场景,从技术上和产业上增强餐饮业的发展动能。
《指导意见》提出培育、认定一批中华美食街区,引导地方对街区实施数字化提升。盘活社区闲置空间资源,支持设立早餐店、老年食堂等社区餐饮网点,鼓励地方向提供社区老年人供餐、助餐服务的有关机构给予适当支持。
鼓励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下沉发展,挖掘县域餐饮市场潜力。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培训、场地等支持政策,引导专业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发展乡村休闲餐饮。
《指导意见》鼓励符合条件的行业协会、从业人员依法申请注册特色小吃商标。建立健全小吃制作、原辅料种养、门店建设等标准,加强小吃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培育特色小吃产业集群和发展基地。引导小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带动食材种养相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称:“餐饮产业实际上是老百姓,尤其是农民增收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可以高附加值地产出,这样形成很多品牌。所以,我相信乡村振兴和餐饮产业的配对能是一个催化剂,一加一一定会大于二。”
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及时查处强制消费、强制“扫码点餐”等违规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督促餐饮经营主体依法依规做好个人信息保护,不得拒收现金。加强反垄断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