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市县动态

救助精准 帮扶贴心——广东省广州市深入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纪事

2025-07-08 16:35:19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老伴儿有残疾人补贴,政府给我安排了公益岗位,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还经常到家里看望、慰问,帮着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夏日的上午,家住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鹤龙街道乐得社区的陈海(化名)向记者介绍了一家人的生活,“现在,我们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陈海一家生活的变化,得益于广州市推进实施的服务类社会救助。

  近年来,广州市不断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并于2024年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依托“穗救易”智慧救助系统,在全市创新建设“穗救易·共助空间”综合救助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一区一品牌”,有效整合慈善帮扶、志愿服务、对口结对等资源,为困难群众提供综合救助帮扶,形成覆盖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共助”网络,让社会救助更加精准、高效、温暖、智慧。

完善服务网络

  70岁的何先生家住白云区鹤龙街道,妻子因残疾需要有人全天照料,一家人靠何先生微薄的退休金生活。2024年,与何先生一起生活的孙子考上大学后,每年数千元的学费让他犯了愁,也让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鹤龙街道社工站的工作人员在日常走访时,了解到何先生一家的情况,随即发挥街道“云助福”共助空间的优势,联动残联、街道、社区等,通过“助学+助残+助困+政策兜底”的综合帮扶,解决了何先生一家的生活困难。

  更让何先生高兴的是,在“云助福”共助空间的协调下,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工作人员还上门进行了居家安全评估、设计,通过“家庭微改造”项目,为他家安装了防滑扶手、紧急呼叫器等5项适老化设施,提高了居家生活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以前,总是担心爱人发生意外,装上这些安全设备后,晚上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何先生说。

  鹤龙街道社工站相关负责人周丽娥告诉记者,“云助福”共助空间是白云区依托全市“穗救易”智慧系统打造的一个服务场所,总面积有2000平方米,整合了多项功能,以“一站式”服务解决困难群众面临的难题。

  “我们的阵地按15分钟生活圈打造,能辐射周边社区的7万余人口。”周丽娥表示,对重点服务对象,社工站还建立了“一户一档”跟踪机制,每月进行回访,并依托“云助福”共助空间持续援助。周丽娥认为,“云助福”共助空间立足社区,通过社工走访、接待等,能主动及时了解群众的困难,并提供“一站式”服务。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云助福”共助空间是广州为深入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而创新打造的一个综合救助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救助资源,广泛链接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救助帮扶。同时,还设有慈善超市、百姓书屋等服务功能区,有效提升了救助服务的可及性。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目前已建成64个“穗救易·共助空间”,累计服务困难群众10万余人次。

打造服务品牌

  50多岁的王女士是南沙区榄核镇的一名低保对象。2024年11月,王女士因病住院治疗,出院后依然存在肢体无力、行走不稳和语言表达不清等问题,这让一直独自生活的她面临诸多困难。

  榄核镇公共服务办得知情况后,迅速通过村委会协助王女士申请了60岁以下困难失能对象居家照料护理服务。2025年2月,镇颐康中心工作人员上门为王女士制定了详细的服务方案,不久后,王女士便享受到了生活照料、医养康养、康复护理等多项上门服务,不仅身体逐渐康复,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王女士感慨地说:“这些服务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问题。”

  在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过程中,广州市积极推动健康监测、居家安全防范、社会融入、心理疏导等12个服务类试点项目落地实施,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分层分类的服务品牌。帮王女士解决难题的正是南沙区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创新实施的“60周岁以下困难家庭中失能对象居家照料护理服务试点”。同时,南沙区还鼓励乡镇(街道)通过引入志愿服务、慈善帮扶等方式,为困难家庭失能对象提供兜底照料护理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7户60周岁以下困难失能对象享受了由志愿者提供的居家照料护理、物资捐赠、心理疏导等服务。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穗救易·共助空间”为载体,广州市有效夯实了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实践基础,同时发布了《广州市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惠民清单》,集成46项“政府救助+社会帮扶”项目,实现救助事项“一单通查、一键申办”。各地也积极探索,打造出“如愿行动”“困难群众爱心帮扶”“微心愿”等“一区一品牌”,累计服务困难群众15万余人次,有效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

构建共助生态

  记者了解到,为了给困难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救助服务保障,广州市开展了“守护民生”系列服务项目,通过构建居家安全监测数据大模型,切实守护了困难群众的居家安全。

  ——强化用电安全,开展“电亮民生”项目。市民政局会同市供电部门开展用电智能监测,根据困难群众家庭历史用电数据建立“用电智能管家”智能监测机制,通过系统计算比对,对用电激增或骤减等异常情况实时预警。截至目前,已预警50余次,经全面排查均无安全问题。

  ——聚焦用水安全,创建“水润民生”项目。市民政局会同市自来水公司建立用水智能监测规则,选取困难群众居住较为集中的公租房小区开展用水智能监测试点,对持续用水超过一定时长或较长时间内无用水数据的,触发预警提醒。截至目前,已预警100次,均已进行有效处置。

  ——立足生产安全,建立“约惠民生”项目。市民政局联合相关部门,在增城、从化、花都、南沙等多个区为农村地区的困难老人家庭统筹安装了70个智能烟感、智慧燃气监测报警器等设备,并将监测情况接入“穗救易”智能系统,以智慧消防“小切口”守护群众平安。同时,在海珠区开展“海安民生”品牌建设,为全区户籍困难家庭开展居家老旧线路改造,并加装智能烟感报警器。截至目前,项目已惠及995户家庭,其中,178户家庭实现了老旧电路升级,817户安装上了智能烟感器。

  为保障救助服务质量,广州市不断健全“智能电访+短信问询+大数据监测+人工电访+实地走访”的综合关爱机制,全方位解决困难群众的救助服务需求。2024年以来,累计电话访问困难群众138.5万人次,入户探访2798户,发送关心关爱提醒短信51.5万条,及时发现并解决困难群众需求382个。同时,在PC端以及“穗好办”“粤政易”等APP上线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台账模块,为困难群众提供“一站式”需求登记、台账管理、转办转介、跟踪服务等。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市通过构建“服务阵地+服务品牌+服务生态+服务监管”体系,努力打造“物质保障为基础、服务供给为核心、发展赋能为导向”的综合救助模式,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的救助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社会报记者   张伟涛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