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市县动态

广东省佛山市救助管理站:从救助到发展的帮扶路径探索

2025-07-02 10:17:32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儿童生活区被布置得充满童趣色彩,处在困境中的孩子拥有了温暖的小天地。”6月19日,在参加广东省佛山市救助管理站举办的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时,一位市民感慨地说。

  2024年6月成为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以来,佛山市加大救助管理改革创新力度,以市救助管理站为引领、以南海区救助站为支撑,打造“2+5+1+N”区域一体化救助体系,即2个救助站主导、5个区民政局统筹调度、1个托养中心集中安置、N个救助点覆盖全市,并将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纳入全市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与综合救助服务平台试点、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持续完善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救助管理网络,使救助管理资源配置更优化、权责关系更明晰、工作运转更顺畅、服务保障更高效。

强硬件,打造区域中心站

  “开放日”现场,佛山市救助管理站宽敞明亮的环境、干净整洁的房间引得前来参观的市民连连点赞。据工作人员介绍,2020年,佛山市投入2000万元升级改造了市救助管理站,增设了教室、图书室、音乐舞蹈室、心理智能室、母婴室等多功能空间,改扩建了会见室、救助接待大厅等功能区域,为更好地开展救助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前不久,佛山市救助管理站就业驿站正式揭牌,这是佛山市救助管理站转型发展的重要一步。“通过建设救助就业驿站、探索提级办理区级救助业务等措施,我们将市救助管理站打造成区域接待照料中心、寻亲服务中心、接收送返中心、赋能发展服务中心。”佛山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说。

  “除市救助管理站之外,佛山市还将南海区救助站作为节点支撑,2023年,投入1.69亿元升级该站硬件建设标准、加强街面智慧巡查,着力将南海区救助站打造成区域民政综合服务中心。”佛山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说。

  此外,佛山市还整合市精神病治疗所生活照料和医疗救治资源,对全市精神障碍受助人员进行集中照料安置,稳步提升饮食、住宿、护理和卫生等服务标准,着力打造区域托养安置中心。

夯基础,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村居

  6月14日,受台风“蝴蝶”影响,佛山市普降暴雨,各救助站早早做好了救助准备。

  当日上午,南海区救助站接到桂城街道民生服务驿站工作人员来电,称有2名外来务工人员被暴雨困在街心公园文化室内,咨询能否送他们到临时救助点接受救助。

  南海区救助站立即启动黄色预警“重点处置类”预案,指导驿站工作人员将2名遇困人员送到临时救助点,并为他们发放衣物、矿泉水、方便面、八宝粥等物资。工作人员还耐心劝导他们进站接受救助,但两人均表示雨停后将继续前往招工单位。工作人员便为他们提供了交通指引和救助手册,并将情况反馈给南海区救助站。

  这是佛山市夯实基层基础、将救助管理关口前移的缩影。该市着力贯通镇街、村居两级救助服务网络,依托正在试点的各级综合救助服务平台和党群服务中心、社会工作服务站等建设基层阵地,全市32个镇街、797个村居实现救助服务阵地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佛山市还依托民政32个“双百社工站”和117个“双百社工点”建设临时救助点,在各区的零工市场及主要交通枢纽设立求助引导点,推动救助服务资源向偏远镇村下沉、向受助人员密集场所延伸。

  “我们将临时遇困人员主动发现、引导转介、回归稳固等工作纳入基层社会救助服务点服务清单,基本实现咨询引导在村居、简易物资救助在镇街、过夜返乡救助进站的目标。”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此外,佛山市救助管理站还联动佛山市城市配送行业协会成立了街面救助志愿服务队,鼓励全市近4万名“外卖骑手”协助开展救助政策宣传、救助线索搜集、街面劝导等志愿服务;联动佛山市湖南商会等11家异地商会(第一批),共同参与困难群众寻亲送返、就业帮扶、关心关爱等乡情救助活动,逐步拓展救助广度和深度。

优供给,创新救助服务机制

  受助人员刘某昌曾因患精神障碍被三水区民政部门送医救治。病情稳定后,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尝试多种途径为他寻亲,但始终未能查明其身份。2025年年初,市救助管理站试点提级办理刘某昌等21名长期滞留受助人员救助寻亲工作。

  市救助管理站“萤火虫”寻亲小组通过各种方式和刘某昌交流,但均未成功。之后,将其DNA血样寄送到公安部门,运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Y染色体分析(祖籍分析),并在抖音等平台推送寻亲视频,最终初步锁定他的疑似家人。

  经过进一步比对核查和深入沟通,滞留佛山近16年的刘某昌成功找到家人。今年6月中旬,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护送刘某昌返回了河南老家,让他与父母团聚。

  据介绍,开展提级办理以来,佛山市救助管理站利用专业寻亲力量、资源和渠道,全面应用“祖籍分析法”,加大互联网寻亲力度,已帮助5名长期滞留受助人员成功寻亲。

  佛山市救助管理站还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建立医务室,为站内受助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提供更为专业的医护服务;引入社会工作机构和人员,开展个案介入、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等多样服务;与人社部门合作,在站内设立就业驿站,为受助人员分类开展职业推荐、职业指导、公益性岗位安置等精准帮扶。

  佛山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深化区域性中心试点改革,站内将着力推进跨部门政策衔接和资源共享,例如,探索把街面露宿的临时遇困人员纳入无人机“综合飞一次”智能识别巡查场景;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社区网格员的培训,适时将他们纳入主动发现志愿服务队伍;健全发展型救助模式,联动慈善力量、志愿组织,分类做好有劳动能力受助人员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推动救助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