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民政局投资350余万元,于2023年5月推出未成年人保护个案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个案管理系统)。该系统拥有监测预防、个案办理、监督指导、关爱服务等功能,借助科技力量,为儿童安全成长筑起坚实屏障。
数据驱动,建立儿童保护快速响应机制
构建儿童保护快速响应机制,不仅要靠“铁脚板”,更要主动拥抱科技。个案管理系统秉持“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思路,对接深圳市民生诉求一体化平台、12345 政务服务热线、深圳市统一政务服务APP等多个平台,整合教育、社保、网格等多部门数据,通过数据比对、工单监测快速识别潜在的困境儿童,并向儿童居住地街道实时推送风险预警信息,有效弥补传统手段在信息收集和监测预警方面的不足。自上线以来,该系统已处理19万余条儿童保护相关信息,有效预防儿童权益受到损害。如2024年3月,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一条疑似儿童监护缺失的线索,进而触发预警机制并推动问题解决,有效避免了儿童陷入无人照料的困境。
纵向贯通,健全基层儿童保护体系
个案管理系统依托市、区、街、社四级纵向服务体系,建立以“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实现儿童保护个案从发现、评估、处置到反馈的全链条信息化管理,并构建了跨级信息共享与实时协同作业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上级部门可以实时指导下级部门的个案处置工作,从而提升个案处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基层部门在处置复杂或紧急的个案时,也可以通过个案提级与跨级协办功能迅速触发跨层级、跨区域的联动响应,从而打破信息壁垒,综合了解个案,找到问题关键,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在处理某街道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站上报的一起男童流浪露宿案例中,系统检索到有该男童多条历史个案记录,但主办街道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站均因男童离开本辖区而结案。对此,系统启动了重点疑难个案程序,将这一个案提级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办,最终通过机构临时照料、家庭教育指导等措施,成功解决男童流浪的问题。
拓宽边界,推动儿童关爱服务全覆盖
面对儿童人口基数庞大且流动儿童占比较高的现状,个案管理系统在服务范围上实现了两大拓展:一是由户籍困境儿童延伸至流动困境儿童;二是由在册困境儿童拓展至所有因自身、家庭、社会等因素陷入生存、安全、发展等困境,亟须政府和社会关怀援助的儿童。这一转变确保了所有儿童,无论其户籍状态或在册与否,都能享受到关爱服务。截至目前,系统共发现366条儿童保护相关线索,为332名困境儿童提供专业、精准的个案管理服务,其中流动儿童个案281件,占个案总量的84.6%。
系统帮扶,创新建立多元服务模式
个案管理系统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以更好满足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在服务对象层面,系统将视野由儿童个体拓宽至整个家庭生态系统,秉持“人在情境中”的理念,从系统性角度出发,致力于解决儿童及家庭面临的困境,以促进家庭功能恢复与儿童健康发展;在服务内容方面,系统创新性开发“菜单式服务”功能,基层儿童工作者在个案管理过程中,可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与个性化需求,一键申请多元化服务项目。这种“按需点单、精准配送”的服务模式,不仅确保了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更实现了对困境儿童问题的深度介入与精准解决。如某街道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站在处理一宗儿童自伤厌学个案时,申请了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帮扶两个项目,经过8次专业服务,改变了孩子的心理状态,让其顺利返校。
资源整合,切实提升关爱服务效能
个案管理系统搭建儿童关爱服务平台,联通儿童特别是困境儿童与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或企业之间的供需桥梁,通过多样化服务实现高效精准帮扶。目前,该系统已吸纳40余家社会组织、74项优质社会资源,共同为儿童提供包括心理帮扶、情绪管理、法律援助、行为引导、认知培养、家庭教育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在内的全面、专业的服务支持。未来该平台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如利用大数据与AI技术,实现心理健康、监护侵害等风险自动预警;利用大语言模型技术,根据个案调查和评估信息生成儿童保护方案,助力基层儿童福利工作者开展工作;通过聊天机器人,为未成年人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借助语音表情识别、文本分析等技术监测未成年人的情绪状态,及时发出警报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或建议等。
深圳市民政局主动顺应数字化浪潮,推出未成年人保护个案管理系统,让科技“硬核”力量与儿童保护“温情”相融,倾情守护每一名儿童的健康成长。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