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时分,岭南大地绿树暖阳,百花争艳。
明媚的阳光下,80岁的卢先生走进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南街广和社区(颐康中心)长者饭堂。“我只要支付7元,就能吃到原价13元的两荤一素一汤套餐。”说起家门口的长者饭堂,卢先生连连称赞。
全省建成老年助餐服务点3652个,婚姻登记实现“跨省通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五年来,广东省各级民政部门以一项项创新举措、一件件民生实事、一次次暖心行动,持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让老年人生活更舒心
“适老化改造后,我生活更方便、安全了,心里感觉很踏实!”林先生家住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提起家里的新变化,70多岁的他连声称赞。
过去,林先生居住的房屋设施老旧,日常生活面临诸多不便。2024年4月,珠海市民政局联合区、镇为林先生量身定制了居家适老化改造方案:蹲厕改为马桶,卫生间安装安全扶手、铺设防滑地垫,厨房里配置新操作台……一系列改造,大大提高了林先生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聚焦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广东省扎实推进实施一系列举措,努力让老年人的生活更舒心。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年来,广东把统筹推进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省级层面把养老服务相关工作纳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民生十大工程”“十件民生实事”统筹推进。
如今,广东省老年人享有29项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城乡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健全,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78%,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超过2.1万个,全省共有养老机构1651家,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16.87万张。建成老年助餐服务点3652个,累计服务老年人超5054万人次。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超9万户,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
此外,广东持续完善省、市、县、乡四级老年维权网络,创建132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为1486万名老年人购买了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举办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等养老服务供需对接交流活动,打造银发产业展销平台。
让儿童成长更有爱
小玉(化名)和妹妹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的家在清远市清城区。因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姐妹俩一直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由于妹妹患有二级肢体残疾且情绪不稳定,姐妹俩经常闹矛盾,她们的奶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根据小玉的家庭情况,当地组成了一支由“双百”社工和来自社会组织的心理老师参与的志愿服务小组,定期到小玉家开展关爱服务。
“没关系,慢慢说,你做得到的,你的声音很好听啊。”在心理老师的引导下,闹了不愉快的姐妹俩情绪很快稳定下来。志愿服务小组还多次和小玉的奶奶交流,向她介绍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矛盾。
“我们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及其家长开展‘情志疗法’,在成长教育、心灵关怀等方面提供关爱帮扶,普及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一位心理老师说。
既要保障孩子们的基本生活,也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近年来,广东省民政厅持续开展百家社会组织走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牵手行动”,累计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6万余名。
广东省不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强化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摸排监测、入户走访,为他们精准提供关爱服务。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儿童福利机构由106家优化为33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增至139家。
让困难群众更有获得感
梁女士家在肇庆市广宁县,40多岁的她患有肢体残疾,两个女儿出生后,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后来,民政部门将她家纳入低保,梁女士还享受到了残疾人两项补贴。2023年,梁女士的丈夫去世,民政部门又将她的两个女儿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范围。
“这些年,我们的保障金一直在提高,家里的生活和孩子的上学费用都不用发愁。”梁女士说,让她没想到的是,当地的“双百”社工还定期为她和孩子提供心理抚慰、社会融入、资源链接等多元化的兜底民生服务。“物质+服务”的救助,让梁女士一家的生活更安心。
和梁女士一样,在广东,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正感受着“救”在身边的安稳。广东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东不断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关于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措施》等重要改革文件,制定《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一体谋划、统筹推进全省综合救助服务平台、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服务类社会救助等试点工作,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综合救助格局。
据统计,五年来,广东推动91.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兜底保障实现脱贫,及时将18类困难群众约490万人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持续优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启动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全省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8.9万人次。
让民生服务更暖心便捷
婚丧嫁娶皆民生。为让群众得到更便捷的公共服务,五年来,广东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民便民措施,持续优化服务供给,推动殡葬、婚姻等基本社会服务更加均衡可及。
在殡葬服务管理方面,广东开展新时代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节地生态型公益性公墓示范项目建设工作;加强城乡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全省建成殡仪馆89个、安葬(放)设施2155个;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节地生态安葬率超63%。
在婚姻登记方面,广东启用结婚证、离婚证电子证照,全省实现婚姻登记“全城通办”“跨省通办”;全面实施婚姻登记“零收费”政策,推行节假日开展婚姻登记服务;持续加强婚姻登记机关场所建设,全省168个婚姻登记机关设置婚姻家庭辅导室,108个婚姻登记机关升级改造后成为“网红打卡点”。
让社会活力持续释放
曾经,在肇庆市鼎湖区,香蕉收购商需要问路才能找到村民的种植地;如今,开车跟着路牌或导航就能找到地方。在广州市南沙区,游客跟着地图导航来到东涌镇大稳村,不仅能看美景、品美食,还能扫描路牌上的二维码了解地名故事。一个个地名链接起人流、物流、信息流,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五年来,广东省民政厅积极推动区划地名工作,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联合18个部门建立地名管理协调机制,全省新命名地名21.53万条,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263个;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确定52个乡村地名建设重点镇。
五年来,广东持续加强党对社会组织工作的全面领导,社会组织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迈进。全省约7.1万家社会组织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百城千社万企助就业”专项行动中提供就业岗位11.6万个,在“百社联百村——助力“百千万工程” ”专项行动中开展项目710个。2022年至2024年,广东通过减免收费等举措减轻企业负担8.27亿元。截至目前,全省登记认定慈善组织2003家,慈善组织年均捐赠超200亿元。
五年来,广东共销售福利彩票939.99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281.65亿元。创新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全省建成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1631个、村(居)服务点9218个,3万多名“双百”社工累计为超200万户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建立服务档案、服务超2800万人次。
岭南花开处处春,粤海潮来日日新。广东民政将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