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理论研究

『社群慈善』是推动捐赠可持续的重要力量

2025-03-20 16:05:30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当前,数字技术赋能公益慈善,“随手公益”“指尖公益”蔚为风行,但个人公益捐赠门槛大幅降低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捐赠热情被“透支”等。如何让捐赠行为连接更多个体,有效破解慈善捐赠困境,“社群慈善”正在作出积极探索。

  社群即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的共同体。“社群慈善”是指慈善组织基于社会群体的力量,举办多种形式的慈善活动。“社群慈善”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我国已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古代的宗族慈善如“义庄”“族田”等,就是“社群慈善”的体现。“社群慈善”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可以更好地回应和满足当下社会群体参与公益慈善的需求,这也是破解慈善捐赠困境、推动捐赠可持续的重要力量。

  捐赠的起步建立在信任上

  对公众而言,参与慈善捐赠某种程度上是和他人产生联结的需要,是突破个体边界的一种行为。联结的产生与持续时间主要基于信任,这同样也是捐赠能够产生和持久的关键性需求。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慈善组织的信心。部分群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缺乏了解,或怀有过高的道德期待,或对公益慈善存在误解与偏见,不信任慈善组织、慈善项目。“社群慈善”较好地减轻了这种不信任感。社群成员基于对某个人(如慈善组织发起人或重点成员)的信任参与公益和慈善捐赠,自发组织、共同出资和共同决策。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需求,也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公益项目和慈善组织的了解、联结与信任。之后,无论社群存在与否,社群成员对慈善的观念已经改善,捐赠行为也会持续下去。

  捐赠的行为建立在联结上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人际关系形式和内容的演化,熟人社会也在探索新的可能性。“社群慈善”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类似熟人社会的建构,衍生出捐赠或参与慈善事业的集体活动。捐赠的行为建立在联结上,既包括捐赠人与所捐赠机构、项目的联结,也包括社群成员间的联结。慈善组织需要让捐赠人能够接触、了解所捐赠项目的人和事,甚至能够在捐赠中直接或间接与服务对象建立沟通、交流、服务等关系。此外,很多社群有自身的内部文化,有良好的向心力。成员间持续交往让慈善捐赠在情感的建立与发展中发生,从而使得社群成员了解和熟悉慈善事业,并因此产生更多联结点。

  捐赠的可持续建立在获得上

  捐赠因善意而产生,而推动持续捐赠的内生动力是让捐赠人有获得感。可能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慈善捐赠带来的更多是社会价值,但个人价值也很重要,有“通过捐赠拓展生命意义”的喜悦。当前,因为线上捐赠的普及,很多捐赠人能够做的仅仅是捐赠这一行为,能够获得多少情绪价值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因捐赠行为的发生所带来的价值和变化是捐赠人更关注的事情。只有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都视为参与慈善的成果,捐赠行为才会真正稳定地持续下去。“社群慈善”更多的是建立在“共同参与、共同决策、共同管理”上,每个人都对捐赠的决策和发展负有一份责任。这种责任某种程度上就是获得感的来源之一,当捐赠人能够感受到捐赠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捐赠行为便会持续发生。

  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捐赠被寄予了高度的期待。“社群慈善”借助“熟人社会”的基础和特点,借助社群文化的聚合效应和情感联结,以构建信任、建立联结、产生价值的优势,激发了慈善捐赠的活力。这是一种双向滋养的互动,社群因为慈善捐赠而产生更多的联结点与价值点,促进社群发展与慈善捐赠价值共创。

  (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市慈善总会)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