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通过实施“五个突出”探索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新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突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实行社会化服务管理。积极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一是率先设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全市社会组织以年均增长12.4%的速度发展,成为社会服务和管理的重要力量。惠东县马铃薯产业协会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二是率先在全国地级市中成立社会组织党工委,2011年市交通运输协会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成为我省唯一获评的社会组织。三是率先建设社区服务网络中心,探索“社会组织+家政服务公司”运作模式,优化社区服务。同时,积极创新,先行先试,将社会组织纳入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代表界别,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参政议政。
二是突出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实行民主化服务管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理顺民意上见真情,在化解民怨上动真格,在发展民主上赢民心,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实施网络问政,实现干群良性互动,通过搭建“惠民在线”论坛等网络问政平台,形成了一套广纳民意、汇聚民智、维护民利的网络问政长效机制。据统计,实施网络问政至今,共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近7万个。2010年,惠州市荣获“广东网络问政年度城市”和“中国互联网与社会管理创新城市”称号。二是实施“四民主工作法”,成功解决涉及征地补偿等热点难点纠纷问题近2万件,被评为首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20个最佳案例之一,并在全省推广。三是实施法治城市建设,首创农村“法制副主任”聘任制度;在村(社区)设置法律援助联络点,给贫弱群体发放法律援助卡;积极帮助修正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中的违法条款,不断提升法律服务水平,被评为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城市。
三是突出整合特定人群行业群体,实行家庭式服务管理。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探索建设不同行业群体之家。一是率先在全国成立“复退军人之家”,帮助复退军人反映诉求、解决难题。目前已建立85个,近几年,全市9万多名复退军人没有发生串联集体越级上访事件。二是率先在全国成立“出租车司机之家”,成为了解和反映出租车司机诉求、思想情绪,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订行业管理规章的“得力助手”。三是率先在全国成立“流动商户之家”,第一时间获悉流动商户的动态,第一时间解决商户诉求和问题。目前,全市在商业街区设立固定或临时摆卖点50多个,解决了5000多流动商户的定点经营问题,有效化解了城管与流动商户的“猫鼠”对立矛盾。四是积极推动建设和谐的“异地务工人员之家”,实施优秀异地务工人员扎根工程,宣扬“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的城市品格,扎实做好异地务工人员融入惠州、保障新生代产业工人权益等服务管理工作。
四是突出创新综治信访维稳机制,实行综合式服务管理。整合职能部门资源,着力建设综治信访维稳三级平台,建成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站)1774个。结合特聘专职和兼职调解员、设立化解社会矛盾应急基金、实行信访会诊办案和信访代理等工作机制,推进区、镇、村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把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把问题解决在首访状态。依托三级平台,大胆推进诉前联调,率先在法院推行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巩固调解谈判结果,保障纠纷化解到位。大力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初步建立全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站点设立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接待室,创新推行“党代表、人大代表接待日”等群众工作模式。建立“四级”党委书记研究信访维稳工作例会等20多项制度,开展“信访主题日”活动,信访工作连续多年居全省最好水平,荣获全国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五是突出构建社会治安综治网络,实行精细化服务管理。一是抓“点上平安”,采取“以屋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的工作措施,加强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二是抓“线上稳定”,建立网上舆情巡查系统建设,深化“大巡防”机制,发挥视频监控等科技设备的作用,加强警情石头、情报互通、协同配合。三是抓“片上和谐”,加强“平安小区”建设,设立社区警务室,严把人员进出、住房登记、重点部位巡查、物管保安人员素质、综合治理五个关口。四是抓“面上安全”,深入开展“东江亮剑”严打整治行动,大力开展区域治安防控工作,在全国率先建立“两抢一盗”警情天天报制度,在全省率先推出“抓一贼,奖一万”奖励制度,形成惠州特色的严打品牌。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