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全国民政

机器人养老时代要来了吗?

2025-05-28 11:15:29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本报记者   闫  洁

  2016年5月,5名身高80厘米、体重15公斤的机器人“保姆”入驻浙江省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阿铁”。“阿铁”声音呆萌,会唱歌跳舞,还能给老年人播放电视节目,帮助他们与家人视频通话。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或机器人外壳的触屏指挥“阿铁”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养老机器人也迅速升级。今年以来,“机器人养老”话题热度飙升,政府、研发企业、养老机构等都在探索构建“养老机器人+亲情照护+专业照护”养老形态。那么,机器人养老时代要来了吗?

养老机器人逐步走进公众视野

  今年3月,在杭州市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上岗”的全国首款大模型养老机器人“小希”,能够主动监测老年人的健康风险等,还支持用方言互动交流。在此之前,“阿铁”只能执行预设指令,功能集中在娱乐和基础通信,而“小希”则能够理解自然语言、分析健康数据,甚至预判风险,还可以主动思考,具备健康监测、慢性病管理、情感陪护等全方位功能。

  今年以来,各地纷纷引进养老机器人“上岗”。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可以通过面部识别、情绪识别、语音识别技术,敏锐地洞察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及个性特点,为老年人提供陪聊和心理疏导服务。外骨骼机器人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光华街社区投入使用,在设备辅助下,老年人不使用拐杖也能稳步行走,设备还会根据使用者的习惯调整步频。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养老机器人,各地政府不断加大推广力度。比如,4月1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民政局主办的“2025西安银发产业链合作交流会暨西安市智慧养老和适老化产品供需对接会”上,陪聊天机器人、AI认知症照护机器人、洗澡机器人……琳琅满目的产品让参观者大开眼界。77岁的孙大爷体验后说:“这些产品能让养老更加轻松,让老年人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福利。”

  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我国养老机器人的功能日趋完善,已具备转移辅助、排泄辅助、照护与联络、看护辅助等功能。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护理,护理机器人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可为老年人提供不间断、精细化的服务,不仅让养老服务更贴心高效,也在重新定义“养老尊严”。

功能与价格制约消费潜力

  虽然形态各异的养老机器人在各地养老机构陆续“上岗”,但是在居家养老照护中,养老机器人仍属稀罕物品。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如何?今年4月,《华商报·颐养周刊》携手西北大学健康养老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深入西安六大城区的12个社区,调研近200位老人,了解他们对智慧养老的认知、担忧与期待。74岁的杨大爷希望养老机器人能帮他接送孙子;63岁的常大妈想要一个会说陕北话的陪伴机器人;70岁的朱大妈需要家务机器人帮她解放双手;60岁多的张大爷期待出现一个能陪伴母亲和帮助更换尿不湿的机器人;69岁的郝大妈希望机器人可以送饭到家;77岁的孙大爷希望研发出智能陪诊设备……

  记者了解到,虽然目前已有公司生产销售喂饭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照护老人外出的机器人等,但因为信息渠道受阻,很多老人并不知道去哪里购买。同时,眼下的养老机器人多是单一功能产品,比如助行机器人只能助行做不了家务、情感陪伴机器人难以提供实际生活支持,而老人们希望能设计一款家用机器人,可以提供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辅助洗澡等服务。

  与此同时,价格也是让老年人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机构里使用的养老机器人售价高昂,比如外骨骼机器人便宜的几万元,贵的几十万元,普通家庭难以承受。“搭载DeepSeek的家庭版孚宝康养陪聊机器人,在西安的售价就只有1.5万元,政府补贴加上厂家回馈后,能够降至7000元一台。”陕西秦美家适老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孔德虎认为,目前养老机器人推广在政府和企业端火热、消费端遇冷,推广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一难题,上海一家企业创新推出了机器人租赁服务,每月支付千元左右的租金,可享受AI养老服务。

养老机器人未来可期

  “我们‘小希’的编号是001,不光服务老年人,还肩负着很重要的实验工作。”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主任吴虹霏介绍,“小希”现在主要在失能半失能区工作,午饭后,有些活力老人也会专门来找“小希”聊天。

  “‘小希’的健康管理和夜间巡逻非常高效实用,可以让护工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更需要人文关怀的陪伴服务。”吴虹霏对“小希”二代更为期待,“现在‘小希’给老年人测血压,需要老年人或者护工帮助绑好系带,有四肢的‘小希’二代就可以自主完成,还能独立完成开窗、推车等工作,解放更多的人力,更好地服务老年人。”

  当前,养老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也给养老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力助推养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2023年,《“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倡导推动机器人融入养老服务的不同场景与关键领域。2024年,《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养老场景的集成应用。2025年2月,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将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围绕可行性产品的应用落地融合、智慧养老生态的构建、提升产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研发和资金保障措施以及推进方案等。比如,今年4月,《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出台,提出在教育、医疗、民政等领域广泛拓展应用,组织开展“机器人+”行动,围绕城市管理、医疗、养老服务等领域,深入挖掘开放应用场景;5月,广东省召开新一期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为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把脉开方”。

  深圳市养老服务发展促进会会长倪赤丹认为,养老机器人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突破,但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会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功能更加专业化,比如针对护理程度不同的老年人开发专用机型,替代护理员的重复性工作;二是服务更加人性化,通过情感计算等技术,提升交互体验,比如提供老年娱乐类的机器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三是系统更加集成化,与智能家居、远程医疗等平台无缝对接,为老年人提供远程照护服务。

  尽管养老机器人在技术、成本及社会接受度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更智能、交互性更强且富有人文关怀的智慧养老设备,有望助力老年人跨越曾经的“数字鸿沟”,从最初的不会用,逐步转变为放心用。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预测,陪伴型机器人有望在3年左右进入家庭,而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护理服务的机器人,大约5年后可走入家庭。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