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民生保障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分会协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开门办院”座谈会举行。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民生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谢琼教授主持,民政部儿童福利司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了近期出台的政策。来自北京市、宁夏回族自治区、浙江省杭州市、江苏省徐州市、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山东省枣庄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山西省大同市、河南省许昌市、云南省昆明市的儿童福利机构代表和来自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分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北京市志善社区服务发展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社科院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师生等近30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谢琼教授在会议背景介绍中指出,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老龄化加速、生育率持续走低,高龄化和少子化趋势明显,人口发展战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与此同时,儿童,尤其是困境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成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议题。面对新形势,儿童福利制度与服务体系建设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凝聚各方力量,持续从儿童视角优化社会支持体系,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探索实践。“儿童福利机构开门办院”座谈会汇聚多方智慧,拟通过实践交流,着手“小切口”,探讨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助力儿童福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儿童福利院原院长杜勇认为,儿童福利从机构走向社区是历史发展必然,“开门办院”一要在法律关系与制度上明确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定位,加快配套加快儿童福利机构管理办法;二要明确服务提供的内容以及形式等,以满足儿童的切身需求为目标;三要建立标准化的专业服务体系,提高专业服务供给的能力;四要建立健全包括舆论舆情、意外伤害等在内的风险保障机制。 浙江省儿童福利协会会长、杭州市儿童福利院院长赵胡明认为,“让院内的孩子走出去”与“让外面的孩子走进来”是“开门办院”的两项重要工作内容。结合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发展状况,他认为,儿童福利院首先应积极结合周边资源,思考“能做什么”的问题;其次要从专业与理念两方面审视“如何做”。针对目前存在的理念不足、动力缺乏的现状,可从改革工资绩效体系、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等方面加以解决。 江苏省徐州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张永介绍了以儿童孤独症康复为重点的“机构康复+家庭增能”服务模式:除日均为300余名社会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外,还主动走进机构所在街道困境儿童家庭,构建“15分钟社区支持服务圈”,开展“院—家直通+N次方”服务。他认为,“开门办院”是政策要求,但目前存在保障经费、容错机制等困境。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儿童福利院院长赵振毅结合乌兰察布市儿童福利院开办特殊幼儿园的历程以及“开门办院”的现状提出,“开门办院”应有明确的标准,目前孩子监护人对特殊幼儿园的重视、特教津贴享受标准的统一、儿童教育支持的可延续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 山东省枣庄市儿童福利院院长金殿海指出,标准化建设应是夯实服务质量的基础,积极搭建社会沟通桥梁是开放融合的前提,“开放共享、协同育人”是保障儿童未来能够融入社会的实现路径。他认为,有效对接服务需求、强化队伍组织建设、提升专业能力是实现社会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主任邱灿华表示,扎实推进“开门办院”是“深化儿童福利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儿童福利机构未来发展的重大命题。他指出,“走出去、请进来”是助力困境儿童提升社会融入程度、开放院外普惠服务的重要办法,应积极与社会力量合作,因地制宜地实现高质量共融发展。 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倪浩认为,儿童福利机构“开门办院”要在服务内容上系统性联动,在服务供给和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完善协同共建机制,搭建起共享优质社会资源的桥梁。他建议,主动强化社会支持与宣传引导的组织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以保障基层机构能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分会执行会长卢丹总结了“开门办院”的积极成效,同时提出发展过程中面临政策法律支撑少、服务标准不统一、资源配置失衡、安全与隐私风险等挑战。她建议,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明确服务收费与财产增值等的规范与标准。 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傅阳分享了爱眼基金会开展覆盖儿童、老人、退伍军人及抗战老兵等多个群体的公益项目的成果,强调基金会作为社会力量,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困境儿童救助体系中仍大有可为。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儿童发展部助理主任张迎重点介绍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童伴妈妈”项目。该项目通过“一个人(童伴妈妈)、一个家(童伴之家)、一条纽带(县级联动机制)”模式,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着眼培育本土人才、建乡村儿童的友好社区、系统解决儿童需求、研发数字化管理系统等,为乡村振兴中的儿童关爱工作提供了实践经验。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蔡泽昊认为,儿童福利机构从封闭集中向开放融合转型已成必然趋势,一要完善儿童福利顶层设计,对兜底性服务制定强制法规,对鼓励性服务充分授权;二要整合民政、卫健等多部门资源,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精准服务;三要定期协商平衡不同地区的资源分配矛盾,缩小区域差距。 会议认为,儿童福利机构在开展“开门办院”过程中,既应积极作为,又要筑牢安全底线;当前工作可渐进、稳妥推进,服务内容可灵活选择,服务形式可因地制宜,服务范围可适度扩大;在加快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的同时完善保障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国家应加强顶层设计,地方民政部门应加快制定实施细则。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加强多部门协作,完善与政策配套的法律规范及专业服务体系,推动儿童福利服务向社会延伸是未来工作重点。“开门办院”的切实落地,将为广大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更专业、更温暖的社会支持,助力儿童成长与社会和谐发展。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