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全国民政

纵深推进婚俗改革 构建新型婚育文化
——从地方两会看婚姻家庭建设

2025-03-03 17:01:49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婚育文化等内容在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所体现,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移风易俗、综合治理

  在今年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移风易俗和治理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仍然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

  贵州省、湖南省、福建省、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形成文明乡风”“推进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综合治理”“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等列为2025年工作计划。

  与此同时,广东省、海南省、河南省、重庆市、山东省等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相应举措,如“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开展县域‘信用+’乡村治理试点”“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建强农村基层组织,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支持文化社区、科普社区建设”等。

  婚育文化、婚恋素养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列为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回望今年的各地两会,不少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写入其中。

  陕西省政协委员、省民政厅副厅长戈养年认为,深入开展幸福家庭宣传教育与创建活动刻不容缓。一方面,通过举办家庭文化节、家风故事分享会等活动,传递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观;另一方面,鼓励文艺创作者以家庭为主题,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讲好家庭温暖故事,强化年轻人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教育,一体推进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工作,助力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

  针对整顿婚恋市场方面,浙江省政协委员金珍珍建议,加强对婚恋服务市场的管理,制定婚介婚庆服务机构的行业标准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确保收费合理、服务有效;加强对传统“家文化”的宣传,让年轻人重塑对婚姻和家庭的向往。

  甘肃省政协委员闫杰建议,设立青年婚恋服务中心,提供婚姻咨询、婚恋指导、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同时,引入心理咨询机构、婚姻辅导机构等,为青年提供婚前教育、心理辅导,提升婚恋素养和幸福感。

  重庆市渝北区政协在2024年组建了课题调研组,专门研究适龄青年婚恋工作,他们建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婚姻家庭辅导工作,多部门协作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针对性开展婚恋教育、新婚辅导、婚后支持、离婚疏导等工作。同时,加强新时代婚恋文化建设与研究,强化婚姻家庭引导,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婚姻家庭文明新风尚,将良好婚恋和家庭观念贯穿到家校思政全过程。

  生育友好、婚育支持

  2024年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围绕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氛围这四个方面,提出了13条生育支持措施。在2025年地方两会上,生育支持也成为关注重点。

  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2025年十大民生项目清单中,就将“纾解生育后顾之忧”放在首要位置,并明确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措施,如免费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守好新生儿健康“第一关”;推动市、县持续开展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实施购房补助补贴,实现应补尽补、应兑尽兑;加强宣传监督、执法检查,保障产假、护理假、育儿假等生育假期落实到位等。

  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大婚育休假、生育补贴等政策支持力度,发展托幼一体、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等多种托育模式,推广多子女可在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同校就读等政策,巩固提升“双减”成果,尽力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河南省政协委员孙延文建议,尽快出台生育补贴政策,设立专项育儿津贴,由省、市两级财政共担。同时,健全完善生育保障机制,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幼儿园托班等多种托育模式,解决双职工家庭“带娃难”问题。

  湖北省人大代表邢辉建议,进一步优化生育休假制度,将女职工的产假延长至180天,给予男职工更长的陪产假,如30天。同时,建立成本共担机制,通过政府补贴、企业税收优惠等方式,减轻企业因延长生育假而增加的成本负担。

  江西省政协委员蔡湘芬建议,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对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家庭发放不同等次的育儿补助和照护津贴;减轻家庭生育养育医疗费用负担,将不孕不育、高危和危重产妇监护等相关医疗费用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