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理论研究

一部兼具学术严谨与人文关怀的力作——评《光明医养结合模式考究——兼论“家庭病床”模式亮点痛点与对策》

2025-04-07 14:40:30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光明医养结合模式考究——兼论“家庭病床”模式亮点痛点与对策》 作者:王红漫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年3月)

  于学军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养老与医疗深度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北京大学王红漫教授撰写的《光明医养结合模式考究——兼论“家庭病床”模式亮点痛点与对策》,聚焦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首创的医养结合模式,以“家庭病床”为核心,探索居家养老与医疗资源整合的创新路径。该书获评“2019中国医界好书”医学人文类奖项。

  背景与价值:直面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与需求。该书既是一部案例研究专著,也是一部兼具政策洞见与社会关怀的学术著作。书中提出,医养结合并非简单叠加医疗与养老服务,而是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医、护、养”协同,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健康需求。

  研究方法:跨学科视角与实证深度。王红漫教授和课题组对我国东、中、西部15个省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瑞典、日本等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经验展开调研。该书采用“参与性观察+深度访谈”的定性方法,结合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等定量工具,形成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书中详细剖析了“家庭病床”模式的运行机制:通过家庭医生团队为居家老人提供定期巡诊、康复护理等服务,既降低机构养老成本,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同时,作者并未回避模式痛点,如基层医疗人才短缺、跨部门协作壁垒等,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客观性。

  内容亮点:模式创新与战略启示。一是“光明模式”的独特性。光明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家庭病床”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家庭,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三级联动体系。这一模式在服务可及性、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适合老龄化程度高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地区。二是区域差异与对策建议。该书对比东、中、西部不同经济与老龄化水平地区的实践,提出“因地施策”原则。例如,东部地区可依托经济优势发展智慧养老,中西部地区则需强化基层医疗网络建设,通过“互联网+健康”智慧养老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三是国际视野与本土化融合。借鉴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健康老龄化经验,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居家老龄化国际技术会议的共识等,作者强调中国需在汲取国际经验的同时,注重文化差异与制度适配性,避免“模式移植”的水土不服。

  该书不仅呼应了世界卫生组织健康老龄化战略,也彰显了其全球视野与本土化实践的结合,用数据与故事讲述了中国式养老案例,为世界健康老龄化政策补苴罅漏提供了实践范本。

  学术与社会意义:一是该书以居家养老为切入点,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新思路。二是该书提出的“优化医保支付机制”“加强多部门协同”等观点、建议,被相关政府决策所采纳。同时,也与今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高度契合。三是通过剖析医养结合事业与老龄产业的联动潜力,作者呼吁将养老问题纳入更广泛的社会发展框架,体现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全局视野。

  推荐政策研究、公共卫生、养老服务从业者及关注老龄化问题的读者深入阅读,从中汲取理论与实务的双重启示。

  (作者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副主任,研究员)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