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东省民政厅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06940175/2025-00244 分类:
发布机构: 广东省民政厅 成文日期: 2025-04-22
名称: “养老机器人”离我们还远吗?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4-22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养老机器人”离我们还远吗?

发布日期:2025-04-22  浏览次数:-

  “好像有东西抬着你的腿在走,上楼梯轻松了很多。”广州智慧康养适老装备展示体验中心内,82岁的白奶奶正在试戴一款助行外骨骼机器人。

  白奶奶的左腿前不久经历了一场骨折手术,上了钢板,行走不得力。然而,在机器人的帮助下,爬楼散步成了一件“不费力的事情”。

  “这种助行机器人对偏瘫、不能行走的老人来说可太好了。”白奶奶点评道,“就是电池有点重,老人家背着有负担,价格更便宜点就会更好了。”

  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预测,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将达7.2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细分到养老机器人赛道,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养老机器人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突破3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正在推动养老机器人产业热度持续攀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话让人眼前一亮:“陪伴型机器人可能在三年左右进入家庭,能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进行护理的机器人,有望在五年左右的时间进入家庭。”

  今年2月,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为养老机器人产业大规模商业化奠定基础。标准已经有了,养老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机器人正在进入养老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初发布的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5.6%。根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

  与此同时,护理人员的缺口却在持续扩大。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养老护理员的缺口已经达到550万。

  未来谁帮助我们养老?养老机器人等创新科技的出现,为破解养老难题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它们或许能够用以减轻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负担,支持老年人享受独立的高质量生活。

  如今,确实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进入养老市场,它们能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按摩、帮老人翻身……

  据媒体报道,在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沈卫明教授领衔研发的一款智能居家服务机器人Carebot 4.0已经进入家庭试点,不仅能通过语音交互提醒老人服药、监测健康数据,还能远程视频连线家属,让子女随时掌握老人动态。

  在浙江,四足机器狗“小西”摇身变为社区里的“助老员”,承担送餐、送药、陪散步、语音互动,开启导航功能带着老人去上厕所等多项任务。

  在香港,一款帮忙运送床单和食物以及大面积清洁的机器人已经远赴海外,落地澳洲一间护老院使用,成为护理人员的“帮手”。

  在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日本,近期一款名为AIREC人形机器人为老人翻身的视频引发关注。“鉴于我们高度发达的老龄化社会和出生率下降,我们将需要机器人在医疗和老年护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支持。”研发这款机器人的东京早稻田大学教授Shigeki Sugano表示。

  在刚刚结束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银发经济产业大会上,一款助行外骨骼机器人被人“穿着”走上台,它已经可以辅助老人行走或康复训练。此前,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已是“网红”,它在泰山、庐山等山脚帮助旅客轻松“登山”的视频被大量转发讨论。

  “我们的产品分成运动款和康健款,前者主要落地在旅游景区,后者配合支架辅具使用,可以帮助走路困难的老年人。”广州视鹏科技有限公司康养行业总监李泽茂告诉记者。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养老机器人主要分为三大类:护理型、康复型和陪伴型。护理型一般针对失能老人,主要为老人提供日常照护服务;康复型主要针对半失能老人,辅助老人恢复行动能力,例如前述助行外骨骼机器人;陪伴型则主要起情感交流的作用。


养老机器人上岗需过几道关?

  机器人进入居家生活,可以将人类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进入养老市场,可以解决护工短缺、护理强度大等问题。但养老机器人市场真正爆发,可能还要“再等等”。

  养老机器人的上岗,首先要跨过“价格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在今年两会期间建议,将发展养老机器人纳入新的国家战略规划,重点推动社区和家庭养老机器人发展行动计划。

  张云泉认为,我国已具备发展养老机器人的条件和基础。可是,即便康复类养老机器人发展迅速,但在家庭和社区的落地仍然尚待推进。“养老对服务精细化和个性化、产品安全性和便捷性要求高,导致机器人研发投入较高,机器人的销价也较高,一些家庭难以购买其服务,反过来影响研发速度。”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最近爆火的宇树人形机器人G1版接近10万元,一款大小便智能自动护理机器人售价近3.5万元,一款标称有认知症预防干预的智慧养老服务机器人售价18万元。

  以上述广州视鹏的外骨骼机器人为例,定价在2.8万—3.8万元之间。因需要康复师上门服务,租赁价格一天一次也达到100元左右。Carebot智能居家服务机器人价格为10万元,量产后预计可降至5万元。而日本的AIREC人形机器人预计2030年才能在护理和医疗机构中使用,价格不低于1000万日元(约合51万元人民币)。

  深圳一家助力机器人公司肯綮科技正在研发适老型行走助力机器人,其有关负责人直言,老人市场服务成本较高,转化周期更长。

  “老年人助行需求是一个真实的市场,如何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把价格降下来,是助行机器人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优龙机器人市场部大区经理席琦告诉记者,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现阶段,租赁成为了一个培育养老机器人市场的手段之一。李泽茂透露,目前,助行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已经通过“以租代售”的模式在天河、海珠、黄埔等多家养老机构落地,当老人试用后可以租赁或购买产品。“大家对机器人感觉既新鲜又新奇。”未来公司将与更多“跨界养老”的科技企业合作,探索设备应用的新场景。

  价格之外,尽管养老机器人越来越“聪明”,但要进入家庭,仍需突破“技术关”。

  张云泉指出,养老机器人是复杂技术综合体,其自身实现“感知—决策—执行—反馈”的自闭环还需要技术突破,尤其是需要广覆盖的数据、充足的算力,以及AI+人工协作的智能算法。

  李泽茂直言,要完成一个能量产的养老机器人产品并不容易。首先,必须找到产品和需求之间的契合点。然后,从一个好的研发创意到真正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外骨骼机器人为例,李泽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产品材质是碳纤维,电池续航能力在3—4个小时,重量约2.8公斤,要想让产品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需要实现定制化、更加轻便、穿戴简易、价格更低廉,还需要根据现实反馈不断完善和更新。

  跟辅助医疗诊断的人工智能一样,养老机器人同样需要数据来“喂养”。这些数据不仅包括医疗机构临床数据,还需要长期收集老年人的行为数据。高质量的数据才能训练出智能化的养老机器人。但数据收集和标注需要高昂的成本,高质量养老数据集也成为“稀缺品”。

  “我们曾经投入大量资金,希望在真实养老场景中设立站点来跑出数据,包括陪护、送餐、消杀、智慧轮椅等综合服务,但最终因为资金问题叫停了项目。”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养老机构看起来是机器人“试水”最好的场景之一,但事实上,一方面大部分养老机构在疫情后面临经营困境,另一方面,很多养老机构数字化程度偏低,“信息化还没建起来,智能化就更难了”。

  此外,养老机器人还必须面对人机协同的问题。在“数字鸿沟”面前,如何方便老年人和护理人员使用,也是技术必须面对解决的挑战。

  有资深从业人士指出,养老机构的护理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流动性高等特点,这也给养老机器人的落地带来门槛。“护理员不会用智能设备,就无法让用户体验。高流动性也会增加培训成本。”

  此外,居家的机器人还需要定期维修、护理,包括隐私数据的保护等等,这些都需要复杂的生态产业链,不能一蹴而就。


智慧养老有望在湾区爆发

  养老机器人正在从魔幻走向现实,但其产业背后是一整套智慧养老生态系统。事实上,智慧科技已经在助老路上一路疾行。

  家里装上紧急呼叫器,遇急事一键求助;客厅装上多功能摄像头、智能门磁和烟雾报警器,实现24小时不间断“在线守护”;床上装有睡眠和体征监测带,实时远程监测心率、呼吸等数据……家住广州市荔湾区的长者刘燕(化名)独居多年,女儿一家在国外定居,她在社区养老机构的帮助下,为自己的居家生活安上一个“智慧网”,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

  华邦美好家园养老集团总裁苏逸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推进智慧养老,是优化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必然选择,也是传统养老机构数智化转型的重要一环。以适老化改造为例,以往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退化,易发生跌倒等意外,因此防滑地面、无障碍设施(如扶手、防滑垫)、卫生间改造(如坐式淋浴器)等安全改造是核心需求。如今老年人对家居环境的便利性要求日渐提高,尤其对于高龄独居老人来说,智能监测设备的使用也日渐居多,如毫米波雷达、睡眠监测带、智能手环等。

  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最齐全、生态最完备、应用场景最丰富的集聚区,广东兼具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市场应用等多方面优势,在养老机器人赛道也有望走在前列,开发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机器人“养老管家”。

  今年3月10日,《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出台,祭出12条“干货”竞逐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广东有雄心,也有底气: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2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5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9年的4.47万台(套)增长到2024年的24.68万台(套),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初步建立涵盖“大脑—五官—肢体”的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

  截至2024年底,广东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789万人,占总人口17%,常住老年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五。养老服务正被广东纳入深化“机器人+”场景应用工作的重点领域。

  此外,《广东省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实施方案》也指出,广东将强化科技赋能,在养老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开展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科技攻关项目,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谋划布局不少于2个国家级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智慧康养、抗衰老、康复辅助器具等潜力产业。

  未来智慧养老在湾区,值得期待。


观察

养老机器人在应用端为何显得有点“冷”

  养老机器人产业关键技术积累始于上世纪90年代,此后近30年间,经历了产品探索、功能完善、AI赋能等多个发展阶段,如今已经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今年2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该项标准聚焦互联家居环境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护理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基于老年用户所需的辅助支持水平,提出养老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类,并对养老机器人提供的健康状况和紧急情况监测服务,与家人及医护人员的通信支持,多样化的家务、娱乐、家居管理、照护等活动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动性支持,信息和数据管理性能等分别提出了技术要求。

  养老机器人有了产业基础和国际标准,政策加持也在叠加“BUFF”。

  2024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其中包括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广东省最新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实施方案》也提出,加快适老化康复辅具、智能穿戴设备、居家养老监护、无障碍科技产品等智能养老设备的创新研发。鼓励企业面向家庭护理、老年照护等领域研发具身智能机器人,提升人机交互可靠性和安全性,满足生命健康、陪伴护理等高品质生活需要。

  养老机器人是追求美好生活路上的科技助力,也是老龄化社会的“刚需”。

  有机构分析认为,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已经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形势。但在“走得快”的同时,养老机器人也需要“走得稳”。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相比政策和投资端的热潮,养老机器人在应用端则显得有点“冷”。

  媒体报道,在上海一家社区服务中心,一款智能康复训练机器人“门可罗雀”,因为老人视力受限,看着机器屏幕互动做游戏对他们来说“有点费劲”。

  “家里给老人买了个陪伴机器人,可是老人口音太重,总是唤不醒‘机器人’。”有网友抱怨。

  “养老机器人的研发更加考验技术的精细度。”一名养老领域近十年的资深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在康养领域的产品,“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不是看不到需求,而且技术尚难以达到。”

  比如养老机构为失能老人喂饭,需要耗费人力和时间,但是“喂饭机器人”的研发却殊为不易。包括让机器人替老人翻身、拍背,如何保证安全可靠,如何应用触觉传感器把握分寸,其中的技术难度也不容小觑。

  同时,智慧养老市场还面临“含金量”的问题。目前阶段,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有待培育,消费能力尚无法支撑市场。此前媒体也报道,为老年人开发的碳纤维拐杖,价格达数百元,反而在年轻人群体中“爆火”,成了“登山神器”。老年人更倾向十几元一根的木质拐棍。

  “机器人未来会进入千家万户。在目标达成之前,可能会经过一个机器人的‘大哥大’时代,功能逐步完善,成本逐步降低。”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张正友对媒体表示。

  而在“大哥大”阶段,更需要行业和资本的耐心与信心。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

  统筹:何雪峰 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