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坚持党建引领和创新驱动,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为己任,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推动我国缝制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创建政府信赖、行业依托、企业满意的一流社会组织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有益探索。
40年来,协会引领行业发展,大胆改革,勇于创新,行业年主营收入近300亿元,利润近10亿元,出口29亿美元,累计申请发明专利近2.52万件,机构优化、控制算法、设备互联、远程运维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智能传感、机器视觉、物料抓取、云平台等集成应用领先全球,为中国轻工产业做强做大贡献了重要力量。
党建引领,强基固本
坚持党的领导,持续完善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协会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对标对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切实推动工作创新发展,以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围绕“第一议题”,调整优化协会工作流程、组织机制及内部长效学习机制;以协会脱钩为契机,梳理并修订完善秘书处各项工作规章;以理事会、行业大会为平台,推进民主自治办会模式探索,优化会员结构和组织机制,协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规模和影响力持续扩大。协会先后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授予全国轻工行业先进集体称号,被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定为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试点单位。
建言献策,服务政府
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发展、进出口贸易、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多次承担国家及相关主管部门的课题研究、专项任务,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其中,由协会研究并提出的多项政策建议被列入《产业机构调整指导目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政策文件。
多措并举,服务行业
协会构建了完善的统计分析体系,年均发布各类行业经济数据、资讯及运行报告、发展指导性意见等上百篇,其中,《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十四五”技术发展路线图》等已成为指导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协会年均组织国内外产业技术交流、科技论坛活动十余场次,资助并奖励各类技术研发项目逾100万元,由协会出资设立的行业短板技术及基础理论软课题专项研究计划,目前已成功实施3期,成为整合社会及行业优势资源、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抓手。
协会是全国缝制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和全国工业机械电气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缝制机械电气系统分会秘书处单位,“十四五”以来,已制定修订各类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38项,团体标准4项,其中列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企业标准“领跑者”计划重点领域4项。
在促进人才建设方面,协会积极作为,打造了包括全国缝制机械维修技能竞赛、青年企业家创业大赛、全国高校缝制机械数控设计大赛在内的系列赛事,以及行业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营销服务人才等培训活动平台。协会年均组织开展各类赛事及培训活动10余场次,覆盖各类专业人才上千人。
因类施策,服务企业
协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植根行业,服务企业,“十四五”以来,累计走访会员企业近千家,收集梳理大量企业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类专业服务。在发展指引方面,协会积极引导和帮助会员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调整发展策略,如在推进企业“专精特新”转型升级方面,组织主题宣讲、经验分享,聘请专业机构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专项辅导,4年来,超过100家企业成功进入国家和地方各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梯队,20余家企业获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在发展协调方面,协会建立了行业预警及行业调解机制,成功化解各类纠纷矛盾数十起;在宣传服务方面,协会整合产业链媒体资源,创新传播方式,开展多元化服务。年均服务企业上百家,策划创作宣传稿件500篇以上,制作视频及各类直播20组以上;在产业链对接及产学研合作方面,协会成功打造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还联合上下游协会、院校、骨干企业等构建了上下游行业联动的长效平台和协作机制。
高水平服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服务的目标。协会将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为己任,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引领全行业面对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机构简介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前身为中国缝纫机协会)成立于1984年11月,是由全国缝制机械行业中生产、销售、科研、服务等企事业单位及地方行业社团组织自愿组成的社会组织。目前,协会拥有506家会员企业,包括154名理事,会员遍布全国各地;且聚焦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优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