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一家外企当财务经理的邝小青,退休后选择了做一名志愿者,从2012年4月开始参与志愿服务。头一年内,她服务的次数便高达120多次,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超过910小时。她和家住天河区的一位独居老人陈姨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学客家话、坚持数年探访,只为了多陪伴老人,给她带去点点温暖。
上周四上午,家住东圃的邝小青穿着志愿服、背着双肩包,拎着特地给陈姨买的白面馒头和面条,踏上了探访之路。
正在和社区工作人员说话的陈姨一见邝小青,顿时眉开眼笑地打起招呼来。由于腿脚不便,待邝小青走近,陈姨更是一把抱住她胳膊,口中的话没有停下。“她说看见我来了好开心……”见其他人完全听不懂陈姨的方言,邝小青主动为大家“翻译”着。
“陈姨说的是客家方言,而且是普宁那边的,我们团队没人会听会说。”无法沟通便意味着志愿活动无法继续进行,于是邝小青开始学习客家话,因为儿时曾有邻居是客家人,她的客家话能听懂七七八八。从此,邝小青抓紧时间练习客家话,每次上门探访,就用不标准的客家话和陈姨“练口语”。
修房补漏 留下点滴温暖
在陈姨家中,随便走走就能发现志愿者们留下的点滴温暖。原本,客厅后方的房间就是陈姨的卧室。志愿者们探访时,发现那间房过于阴暗潮湿,索性将陈姨的卧室改在了对面房间。可在搬床时,她们又发现床的框架是破损的。于是,几名女志愿者干起了木匠活,帮她更换了床框。随后,见木门破了,志愿者们找木板补上;外墙漏水了,志愿者们找来沙子、水泥,现学现用修房补漏,还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房檐……
让邝小青感动的是,前去建筑工地找材料时,一听说是帮独居老人修房子,工地负责人二话不说,让志愿者们随便免费拿。
不定期探访只为多陪伴
随着志愿者探访次数的增多,陈姨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人也愈发开朗。除了生活中“硬件设施”的改善,志愿者们还慢慢改变着陈姨的生活方式。邝小青说,从家到市场这段常人20来分钟就可走完的路,陈姨因为腿脚不便一般要花上近一个钟头。“没东西要买的话,她都不出门了。”志愿者在探访时逐渐想办法增加陈姨的活动量,常搀扶着她一起在平房四周散步。“以前我们一说散步,她就说腿软不想去,可如今,只要天气好,陈姨就会主动和我们去溜达。”
曾经,因为团队分工的改变,邝小青一度中断了对陈姨的定期探访。“有段时间没有去,常梦到老人,不知道老人情况怎么样。”邝小青说,实在割舍不下陈姨,她又恢复了探访。“物质上陈姨已够温饱,可多年来她太孤独了,我们尽可能多陪陪她,和她说说话。”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