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连绵的山峦,这就是我们美丽的赤山村。在我们开展工作以来,发现这里不仅有着俊秀的风景、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有着善良朴实、热情好客的村民们。
地景
【生态景观】
赤山村以山林和耕地为主
【动植物资源】
喂食
这里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有鸡、鸭、牛、狗等牲畜之外,还有水塘,养殖一些常见水产;生产的农作物有水稻、芋头、戒子、豆角以及一些水果,如火龙果、龙眼.....
人文
【传统技艺】
在赤山大礼堂右转的小路尽头,坐落着一间黄氏宗祠。这里住着一位婆婆,姓黄。对于我们的造访,黄婆婆一开始抱有一定的警惕,只允许我们隔着门交流。为了打消黄婆婆的疑虑,我们首先介绍了我们社工身份、工作性质、站点所在和日常工作内容,随后询问黄婆婆关于这座宗祠的相关故事。
黄婆婆很开心有人想要知道宗祠的历史,一边向我们介绍着,一边带我们去宗祠附近她家院子,参观院子里种着的薄荷,柠檬叶,大风草。黄婆婆很骄傲的告诉我们,这些植物用来擂咸茶特别香,村子里的人很认同她擂的咸茶。婆婆还邀请我们以后每天过来她家喝茶,一起聊天。(擂咸茶是汕尾市的特色小吃,更是招待亲戚好友,联系邻里的一个重要交流方式)
【老建筑历史】
这位老伯在这里住了很多年,他是一位很和蔼又健谈的老人。在我们的询问下,老伯爽快的告诉了我们,他眼中这座人民礼堂的发展历史。结合我们回去翻阅的资料,整理出这样的时间线:1957年,在彭洪县长的主持下,赤山村建造出第一座赤山人民礼堂;1992年,当地政府拨款重建赤山人民礼堂,时任汕尾市委书记的彭禹贤同志题写“赤山人民礼堂”六个大字。
农民伯伯讲述这块红色土地的历史
上图就是赤山约农会,它原是明代龙山乡“灵雨庵”。1922年6月,在彭湃同志宣传发动下,组建了龙山6人农会小组。由于农会发展很快,同年9月,农会会员由6个人扩展到28个村500多人。彭湃同志因此亲自主持成立了“赤山约农会“。这是海丰县第一个农会组织。
自此之后,海丰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截至1923年,已发展到60多个农会组织。该旧址因历史悠久、意义重大,在1965年被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颁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村民的故事】
黄婆婆向我们讲述着她的故事:
她是烈士家属,一直很感激政府这么多年的关怀,一些优惠政策和补贴保证了家里略有盈余。为求家庭和睦、人丁兴旺,也为了内心有所依靠,阿婆信奉帝爷公和八爷公,希望能给家里带来福气。
在婆婆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普通农村妇女为家庭奔波一生的故事,她很平凡,但也很伟大。她是我们国家千千万万勤劳朴实劳动妇女的缩影,她们积极面对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次来黄婆婆家时,恰逢另外一个婆婆做客,她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坐在台阶上纳凉。谈话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天气恶劣,婆婆的大儿子种植的番薯很多烂了,卖不出去,亏了不少,给家里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如果我们能够早一点来,说不定可以试试通过网络途径,链接外部资源,帮她们卖掉滞销的番薯。
婆婆还跟我们说到老人独居的问题。现在大多农村老人都是独自生活,他们心底期盼着儿女同堂,享受天伦之乐。但迫于现实的无奈,比如单薄的经济收入、婆媳矛盾、与年轻人生活方式不同、价值观念上的冲突等问题,他们选择了默默退让,孤身守着农村的田地和房子。
夕阳西下,我们漫步乡间的小路上。走访了一户户村民,我们头顶的蓝天像是要和身上双百蓝融合在一起,心情就好像天上的白云一样,畅快又自由。
我们并不想“雁过无痕”,而是想把我们的影子深深印刻在这片土地上。通过我们社工的工作方式,走入田间,持续发掘着这里的资源;走进村民心里,真正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帮助他们激发自我潜力,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我相信我们双百蓝终有一天能够成为村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村民们一起成长,去营造、去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文/汕尾市海丰县城东镇社会工作服务站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