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宣传月”活动,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六·一”儿童节期间,广东省民政厅积极动员各级民政部门、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社会组织及儿童主任、儿童督导员,征集以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为主题的文章、公益宣传片、动漫作品、宣传口号、漫画、海报及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征集活动得到各地积极响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为集中展示优秀作品,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将在“同心护未来”公益宣传专栏刊发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战线的工作者以及服务对象的学习体会、工作心得、生活点滴,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谋划创新转型 推动提质增效
——努力开创“双万”城市背景下东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服务新局面
东莞市社会福利中心 卢小焕、成放、陆有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2021年,东莞市成为全国第15个GDP超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在“双万”城市背景下,保护好未成年人成长,维护好未成年人利益,是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
2021年底,东莞市社会福利中心创新转型,加挂东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牌子,增设内设机构,增加工作人员,进一步夯实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力量。建设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项目被纳入《2022年市政府主要目标任务》,东莞市社会福利中心动员多方资源力量,从强保障、筑基础、拓思路、谋发展等方面,着力推动“双万”城市背景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创新发展,努力让未成年人成长得更好。
强保障:
以党建引领推动机制创新
坚持党建引领。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纳入市社会福利中心2022年重点工作之一,并作为中心的书记项目,由中心党总书记直接负责,动员和激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建工作与未成年人工作有效结合,保障基础更加牢靠、服务更加高效。围绕“优化提质,创新转型”党建引领儿童保障两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
健全工作机制。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由中心主任任组长,中心副主任、各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具体职责,责任到人,推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在福利中心迅速落实。同时,从中心各个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服务队伍,并依托全市现有的33名儿童督导员和593名儿童主任,通过组建业务交流群、定期业务培训分享等方式,逐步提高服务队伍的技能。
筑基础:
打造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基地
推动设施建设。2022年,市政府将建设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纳入市重点工作,计划在市社会福利中心拆旧建新,建设含200张床位、教育救助多功能于一体的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大楼,切实夯实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基础,推动救助保护工作提档升级。目前,已完成中心大楼建设前期论证和立项工作,计划2023年4月启动建设工程,2025年建成使用。
夯实工作体系。一是利用现有机构、场地、人员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依托“双百工程”,全面提升儿童福利工作队伍能力和专业水平。二是利用“民生大莞家”平台的优势,确保未成年人“应保尽保、应保早保”。三是计划建设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动态掌握未成年人的基本信息及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服务情况,搭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综合性、智慧化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及服务资源的互联、互通。四是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日常检查机制、督办机制、总结上报机制,抓好工作的督促落实。
拓思路:
织密扎牢未成年人救助保障网
摸清工作底数。为摸清困境未成年人底数,厘清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思路,市社会福利中心通过信息填报、调研座谈、需求调查、文献研究等方式,在全市全面开展困境未成年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三类群体的信息采集和问卷调查,共采集3298份困境未成年人基本信息,完成问卷调查困境未成年人492份、儿童督导员33份、儿童督导员380份,通过多形式资料收集、各主体数据分析,全面掌握了全市困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基本情况和服务需求,并合理规划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建设规模和服务功能。
加强顶层设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2022年东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人员培训方案》《2022年东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宣传月活动方案》《东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揭牌暨全市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培训方案》《东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热线运行实施方案》《东莞市社会福利中心(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救助工作流程》等有关工作方案,强化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顶层设计,为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和保障。
谋发展:
探索多元未成年人救助途径
创新救助模式。一是由“自愿受助”转为“主动救助”,建立经常性、常态化的救助保护服务机制。二是由“简单救助”转为“多元服务”,采取护送返家、委托监护、福利机构安置、家庭寄养、社会代养等多种救助保护方式。三是由“批评教育”转为“助人自助”,帮助其自强自立,早日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四是因人施策、多方安置,如构建“交由特殊家庭安置”“鼓励爱心家庭助养”“借助慈善机构参与转化”以及“与社会企业联谊联建”等多途径的大安置格局。
实施多元救助。通过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拓展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范围、加强救助保护理论实践研究、开展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等措施,多元化扎实开展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努力让未成年人成长得更好。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