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救助,让弱有所扶更温馨” ——广东推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022-06-20 14:05:08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民政厅 阅读次数:1403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广东是流动人口大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数量、滞留人员数量不少。如何让流浪乞讨人员同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和社会救助的温暖关怀,是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基础题”,也是不忘初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答题”。

  近年来,在民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广东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最大的决心、最强的措施、最实的行动,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在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服务管理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全省救助管理工作“管得实、救得好、回得去”,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模式。

广州救助管理机构为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开展巡诊服务.jpg

图:广州救助管理机构为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开展巡诊服务


▶亮点① “加减乘除”

打造“一条龙”救助服务网络

  去年冬夜,寒潮入粤。冷雨下,三辆印有“救助专用车”标识的车辆在街道上慢驶巡查,陆续在海珠桥底流浪露宿者集中区域停下。一杯姜茶,一碗热粥,一床棉被。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工作人员和社会组织志愿者将御寒物资分给桥下的流浪露宿者。

  寒潮、酷暑、暴雨……极端天气中,南粤大地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民政工作人员的身影,他们带棉被、送降暑汤、修缮屋顶,将一份份温暖带给救助对象。

  近年来,全省在街面巡查上持续做“加”法。各级救助管理机构积极协同配合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开展日常街面巡查,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主动救助力度。其中,广州市还创新运用公安视频联网管理平台的监控技术,形成了“普遍巡查+重点蹲守+视频监控+社工(义工)参与”的流动救助工作模式。

  在滞留人员方面,广东则不断做“减”法。从2018年起,广东率先开展长期滞留人员寻亲送返专项行动,以“低安置率、低滞站率、高周转率”为目标,全力做好流浪乞讨受助对象寻亲送返工作。2018年至今,全省共帮助9528名不明身份的流浪乞讨受助人员成功寻亲,护送16912名特殊困难流浪乞讨受助人员返乡团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数字的日渐下降离不开全省救助机构的努力。如何更好地提升针对救助机构的社会监管实效,在社会参与上做“乘”法?

  “这是我们为中心内安置人员设置的活动区,往这边走则是男区……”隔着屏幕,各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的工作人员线上带市民“云游”。这是疫情之下,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开放日”接受社会监督的崭新形式。

  “救助,让弱有所扶更温馨”,随着今年全国统一主题的确定,“开放日”迈入了第10个年头。10年间,全省派发60万余份宣传资料,邀请近10万名社会爱心人士、普通市民走进救助管理机构参观并建言献策。

  第三方监督委员会也对省内各机构推进开展常态化的检查监督。2021年,广东出台《广东省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特邀监督员工作制度》,率先在全国邀请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工作监督。

  此外,广东还在安全管理投入和服务产出上做“除”法。在严控管理投入上,《广东省流浪救助管理机构风险隐患排查清单》《广东省流浪救助管理工作质量手册》等文件的出台构建清单式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救助管理工作运行;在加大服务产出上,广东探索出建立覆盖进出站全过程、全方位的“一条龙”救助服务网络。“十三五”期间,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6.2万人次,同时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亲情式”救助,开展“类学校”教育,定制职业教育“圆梦计划”。

▶亮点② 齐抓共管

救助范围正不断向外拓展

  2020年8月2日,河源市源城区高埔岗附近一名女子正在流浪。热心群众报警后,辖区派出所民警立即根据她的身体状况将其送到河源上城医院救治,市救助管理站到医院甄别认定属于流浪救助对象后,立即为她办理了入站手续展开救助工作。

  这样的例子在全省各地比比皆是,提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离不开各相关部门齐心协作。

  省、市、县三级均将流浪救助管理工作纳入由政府分管同志牵头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政法部门将救助管理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考评指标体系;卫生健康部门在全省确定了251家流浪乞讨人员定点救治医疗机构一套救助管理协作机制已经在广东建立。

  高效率运行的机制的背后,是各场专题会议、专项文件的召开和出台。

  2017年,修订后的《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正式施行,确定了“9+1”的救助体系。

  2019年2月,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流浪救助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率先在全国确定以地级以上市为单位实行属地救助管理,量化救助管理机构和托养机构主体责任,救助管理工作形成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2020年4月,省民政厅、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方案》,从6个方面提出18条工作措施。

  如今,广东省救助管理工作已从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存向维护合法权益、做好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大步迈进。

▶亮点③ 基础建设

全省建起100家专业救助机构

  “寻亲过程中一般会采用五种信息分析手法,包括直接询问服务对象、留意服务对象口音等。”谈起救助工作,全国民政系统“优秀服务标兵”周广龙滔滔不绝。他所在的省第一救助安置中心始终以为流浪乞讨人员寻找家人为己任。

  像工作室一样的高素质救助队伍在广东并不少见。对于他们而言,流浪乞讨人员的幸福感、获得感便是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贴心、有责任心的人才队伍离不开广东“苦下心血”。制定《广东省救助管理机构从业人员守则》,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编印救助管理案例学习手册……一支有担当、有温度、有情怀的救助队伍逐步建立。

  每年冬天,在东莞樟木头镇,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都暖意融融,24小时开放暖气;在生活区二楼,心理咨询室内精心准备的沙盘游戏则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这是全省全力建好一批舒适、安全的救助管理机构的剪影。2018年以来,全省共计新建市级救助管理站3个,改扩建市级救助站5个,新建县级救助管理站17个,改扩建23个县级救助管理站,共计投资9.5亿元,实现地级市均建有一所市级救助管理机构,区域性救助管理机构覆盖率100%。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级救助管理机构100家,救助床位超过6700张,进一步满足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安置需求。

  实际上,在广东,满足服务对象的救助需求只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一角。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保证救助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一个一体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正逐步建立起来。广东投入省级财政800多万元,分三期研发集救助、救治、康复、寻亲、安置为一体的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全省流浪乞讨人员从入站到出站的救助全流程动态登记管理。

  “加强和改进流浪救助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未来我们救助管理领域全体同志将砥砺奋进,用实际行动答好‘必答题’,推动广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说。



■ 案例 

科技寻亲:3秒!“粤省事”助力失散20年母子团圆

  “阿妈,我好想你啊……”看见苦苦寻找近20年的母亲站在自己面前,来自中山市的杜先生万分激动,他紧紧握住母亲的双手,长久的思念化为满眼的泪水和深情的呼唤。2021年7月,杜先生通过广东“粤省事”政务服务小程序的“群众自助寻亲”服务寻亲,上传母亲20年前的照片后,竟查到一条匹配度达97%的寻亲信息。他立即与珠海市救助管理站联系。去年8月11日,失散近20年的母子终于团圆。

  2002年,一名中年妇女被热心人士送到珠海市收容遣送站(珠海市救助管理站前身),除了知道自己名叫林妹(化名)和年龄50岁之外,她对自己的其他信息一无所知。林妹听力不佳、腿脚不便,神情恍惚,常对着墙和空气自言自语。珠海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先后将她送至当时的珠海市平沙医院、市慈爱精神康复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与此同时,珠海市救助管理站积极联系各地派出所找寻与林妹有关的户口信息。由于当时人口信息匹配的技术手段还不先进,加之失踪户口注销等缘故,尽管救助站一直努力从各地公安机关获取寻亲线索,还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等平台帮助寻亲,但收效甚微。

  另一边,林妹走失后,她家住中山市神湾镇的三个儿子一直没有放弃寻亲,从坦洲到石岐……几乎找遍了整个中山,却未曾想过母亲流浪到了珠海。

  2021年7月,杜先生在申请核酸检测时无意中发现,“粤省事”小程序上有一项“群众自助寻亲”功能。他抱着一试的心态上传了母亲的照片。仅3秒后,屏幕上跳出一条寻亲消息,系统显示与母亲相似度达97%。他确定,那就是自己的母亲林妹!

  “阿妈,我们可以回家咯!”2021年8月11日,林妹与其三个儿子实现了暌违近20年的重逢。

  自2018年至今,广东各地救助管理机构通过“互联网+”科技手段,已帮助356个破碎的家庭回归完整。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