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凉亭坊社区,侨颐长者饭堂就开设在一座颇有历史感的老屋内。屋内只摆得下8张围桌,却解决了附近200多名长者的吃饭“大事”。
在这里,每人次就餐政府都补贴3元,60岁及以上的户籍居家老年人只花11元,就能吃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三菜一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
目前,全省已建成长者饭堂2401家。广东省民政厅在主题教育中深化长者饭堂建设,2023年底全省长者饭堂将增至3000个,到2025年底,将基本实现长者饭堂城乡覆盖。
侨颐长者饭堂开了11年,已不只是老人们每天吃饭的“老地方”,也成为他们心底最温暖的“老友记”。
饭菜香
细心满足“挑剔”的味蕾
每天上午10点刚过,69岁的海伯脖子上挂着老年人优待卡,迈进饭堂。
他住得最远,却来得最早。每天起床后,就从白云区的金沙洲搭七八站公交车,先去流花湖公园转一圈,再来到饭堂,坐在固定座位等到点开饭。6年来,路线从没变过。
11点左右,老人们陆续拎着保温袋、拿着饭盒来了,饭堂熙攘起来,其中就有64岁的桃姨。
桃姨一个人住,有高血压,患过尿毒症,中过风,经常头晕脚痛,很难出门买菜、长时间站立做饭。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只能靠姐姐每天赶来给她做饭。
在广州,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超过184万人。独居、高龄、病痛的老人行动不便,做饭成了一件既麻烦又危险的事。
2012年,六榕街侨颐长者公益食堂设立,是广州最早的长者饭堂之一。2016年起,广州开始推广长者饭堂,现已开设了1121家,覆盖了所有城乡社区。
如今,桃姨下楼走几步就能到长者饭堂,吃到营养丰富的热饭热菜。腿痛发作、不便下楼时,饭堂的志愿者还会送餐上门。
负责运营饭堂的广州市侨颐社会服务中心副总干事黄建辉说,饭堂的菜式都经过精心营养搭配,适合老人的胃口和牙口。厨师会将菜切碎切细,以蒸煮为主,少油少盐。不吃鱼、不吃鸡、不吃豆类……老人们不吃什么,都被一一记下。
面对高龄独居的老人,饭堂就像细心的“管家”,尽量满足每一个“味蕾上的需求”,照料着他们的生活与健康。
烟火气
有一群老友等候
“一只手伸出食指,另一只手伸出食指和拇指,好,反过来……”每天开饭前,70岁的贞姨都会带着老人们做起“手指操”。
这是长者饭堂坚持了10多年的“仪式感”。91岁的朱姨说,每天练练筋骨,自己能拧得动毛巾了。
来饭堂吃饭的,大多是独居的高龄老人。他们往往因腿脚不便,活动范围有限。熟悉的饭堂,成为不少老人生活的中心,他们也在此认识了不少“老朋友”,感受着幸福的烟火气。
在饭堂,社工和志愿者们时常举办各种趣味活动。例如煲汤小组活动,就会教老人们根据季节时令煲出不同靓汤。此外,还有西洋画学习、智能手机学习等小组活动。
78岁的林姨精力充沛,画画、做手工、游泳、跳舞……将每天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几年前,她因摔倒受伤,自己做不了饭,从此与这间饭堂结缘。
如今,即使并未订餐,她路过饭堂时也会进来歇歇脚、聊聊天。在社工的邀请下,做过30年幼儿园老师的她,还会在饭堂教老友们做手工皱纸花。
一群老友常在,饭堂成为老人们的快乐“驿站”。
人情味
链接温情与互助
“别着急,我现在去帮你买。”晚上7点多,何玉芳接到社区里一个老人的求助电话,说家里煤气灶的电池没电了,她赶紧放下手头的事出门去。
57岁的何玉芳是侨颐长者饭堂的志愿者,腿脚麻利,打包、送餐、组织活动都不在话下。
“他们都说我是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就亮。”何玉芳说,“其实能帮到别人,我也很开心。”
几年前,她的母亲生病,在老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护,她便把母亲接来广州照顾。这段经历让她感受到了高龄老人的不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此成为她的信条。
也正是那段时间,她开始在长者饭堂做志愿者,退休后更是成为“全职”帮手。
随着跟社区里的老人都日渐熟络,她的“活动范围”已经超出了饭堂,常常帮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晾衣服、买菜、买药。有的老人遇到一些麻烦,也会找她帮忙。
长者饭堂里的志愿者有十几个,大多数都是像何玉芳这样,在退休后来饭堂帮忙的长者。
“最近天气热,记得备好消暑物品”“下周社工站搞活动,可以来参加噢”……送餐上门或电话回访中,同为老人的他们事无巨细地询问高龄长者的生活需求,关心他们的近况。
有时,他们还会上门帮忙打扫卫生,带着老人下楼散步,拉个小凳子,聊聊新鲜事。对长者来说,常常被惦记,时时有人搭把手,是近在手边的心安和幸福。
一帮“老友记”互相支持帮助,饭堂成为链接温情的“纽带”,让社区多了浓浓人情味。
“通过家门口的长者饭堂,让老人吃上‘暖心饭’,是我们一直在重点推进的民生实事。”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二级调研员程红伶说,广东省民政厅在主题教育中深化长者饭堂建设,让更多老人吃出幸福滋味。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