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民政要闻

省民政厅:连结党心民心 传递民生温度

2023-03-02 19:58:12 来源:广东省民政厅 阅读次数:33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微信图片_20230410200230.jpg

行走在田埂上的“双百”社工,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专业服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是党心民心心心相连“最后一米”的具体实践。

  2022年,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等底线民生提标任务继续纳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保障水平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累计服务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近1500万人次;建有家庭养老床位超过1.7万张;动员社会组织累计投入乡村振兴项目资金超50亿元……广东民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有力有效地促进社会健康运转和经济更好发展。

  东方春来早,奋斗向未来。2023年,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聚焦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大局,切实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持续扩大基本社会服务供给,以民政之“稳”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民政之“进”勃发新时代广东气象。

  基本民生保障可及可感

  社会救助是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2022年,《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办法》《广东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规定》接连出台,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从单项救助到综合救助;从单部门、传统人工查核认定社会救助对象,到多部门联网、信息数据核对……如今,社会救助工作更及时、更有效、更可及、更精准。

  儿童福利工作体现社会温度。广东率先在全国建立集中供养孤儿照料护理补贴制度,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持续深化“牵手行动”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帮扶,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此外,全省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人数达157.7万人次,补贴标准和覆盖范围居全国前列,补贴申请实现“全省通办”“跨省通办”。

  基层社会治理共治共享

  去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措施》,基层治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各地积极探索,打造“五社联动”机制,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活力。佛山市禅城区“大数据·微服务”,东莞市“民生大莞家”被评为全国基层治理典型案例。

  在广东,社会组织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去年8月,省民政厅牵头启动“百城千社万企助就业”专项行动,全省千家社会组织发动上万家企业,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了近10万个岗位。此外,在民政部门动员下,全省社会组织累计投入乡村振兴项目超50亿元。

  社会力量也为基层治理带来新活力。全省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点覆盖率达87.2%,全省依法登记或认定的慈善组织1909个,“双百工程”如期实现两个百分百覆盖,各种社会力量已凝聚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基本社会服务均衡均等

  每天中午和傍晚,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门前陆续有老人前来领取热乎乎的饭菜。这是广东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缩影。目前,全省共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1万个,已为1.6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建有家庭养老床位超过1.7万张,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圈。

  为缓解疫情带来的影响,各级民政部门出台政策助力养老服务机构纾困,为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发放多项补贴。同时,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综合监管,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此外,全省婚俗改革持续推进,广州市打造“花城有囍”集体婚礼等品牌,深圳市福田区等6个区(市)推动婚俗改革与新时代群众需求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探索婚姻服务、婚庆产业和市场资源整合发展新路径。

  高质量发展着力四个“主动”

  奋进金鼓催征程,奏响未来最强音。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紧扣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持续传递民生温度。

  ——主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和促进养老、婚庆、康复辅助器具、地名文化、彩票等产业行业发展,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助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主动融入“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促进粤港澳三地民政领域制度规则衔接,提升民政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主动融入城乡区域发展,以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健全县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深化“双百工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乡村地名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助力乡村建设由表及里、内外兼修。

  ——主动发挥广东“全国最大侨乡”、毗邻港澳的优势,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更好地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数读

  ●405万低收入人口被纳入动态预警范围,将72.1万建档立卡脱贫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

  ●率先在全国建立集中供养孤儿照料护理补贴制度,拟定最低标准达1500元/人·月

  ●全省2.6万多个村(居)建立公共卫生委员会,打造185个村(社区)“一站式”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示范点

  ●全省共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1万个,为1.6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

  ●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1631个、村(居)社工点9218个,实现全省乡镇(街道)社工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

  火热实践

  助推《南沙方案》由“施工图”变“实景画”

  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与南沙区合作共建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粤港澳青年成立广州市南沙区港澳青年五乐服务中心……穗港澳社会组织的合作在南沙区推动已久。去年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也正式启用。

  “接下将建立大湾区社会组织‘一站式’服务机制。”南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将在促进大湾区社会组织交流合作、协同治理、规则衔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南沙方案》描绘的“施工图”正在变成“实景画”,民生领域的“软联通”也推动着地区间的“双向奔赴”。广州民政部门主动发挥职能,让港澳居民在南沙生活更加无忧:区内居住的60周岁及以上长者可享受10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南沙区第二养老院在初步构想中已将600个床位中的10%用于定向收住港澳老人……

  此外,去年年底,南沙区民政局还印发了异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指引。外市户籍居民(包括港澳居民)都可异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享受与广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同等救助待遇。

  南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紧扣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传递民生温度,同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建设,不断推动南沙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