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民政要闻

以为民之心 聚奋斗之力 兴利民之业 ——广东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2019-11-20 17:42:40 来源:本网原创稿 阅读次数:196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生民政工作,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议以来,围绕民生民政工作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以及对广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全力开创广东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实现基本民生提标扩面、社会服务提质增效、社会治理和专项行政管理强基增能,民政服务对象特别是广大困难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广东民政事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实现创新性跨越式发展。

托稳兜实民生底线

社会救助事业实现新跨越

       社会救助这项兜底性民生工程,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公平正义,是党和政府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制度安排。七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构建更加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专项救助编牢多重兜底保障网,托底保障成果显著,特别是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取得了质的飞跃,在救助水平、全国排名上升位数、基层能力建设方面,与2011年底相比实现了“三个翻番”。一是救助水平实现翻番。2019年城乡低保标准月人均分别为810元、680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183%、247%;月人均补差分别为619元、311元,比2011年增长260%、208%。城乡特困标准年人均分别为15881元、13189元,其中,农村特困标准比2011年增长450%。二是全国排名上升位数实现翻番。全省月人均城乡低保补差排名分别从全国第29名、第22名提高到第6名、第6名,排名分别上升23位、16位;农村特困供养标准排名从全国第14名提高到第5名,排名上升9位。三是基层能力建设实现翻番。全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新增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2439人,人员配备比2011年增加230%,确保基层事有人干、责有人负。

       全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具有广东特色的救助管理工作机制基本建成。2018年1月,在全国率先开展寻亲送返专项行动,截至2019年10月15日,共帮助5388名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寻亲信息发布量和寻亲成功返乡人数均居全国前列。率先建成集救助、救治、康复、寻亲、安置为一体,纵向贯通部、省、市、县四级民政部门,横向联通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的广东省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强化流浪救助信息化管理。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座谈会在广东召开,对近年来广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各级民政部门聚焦服务全省脱贫攻坚大局,着力推进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紧密衔接。省民政厅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底线民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实施方案、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具体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发挥农村低保兜底脱贫保障作用。全省60.5万户、157.4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符合条件并已纳入低保范围的有26万户、74.7万人。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开创新局面

       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是全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也是广东民政人努力不懈交出的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让“老有所养”,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保障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养老设施服务布局实现立体化:目前,全省养老机构共1781家,养老床位共48.9万张,养老床位数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4张。全省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4.92万个。全省每个地级以上市城区建立了至少一家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覆盖全省50%以上的乡镇(街道)。截至2018年底,全省以不同形式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养老机构占养老机构总数的76%,有462家养老机构取得卫生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262家养老机构设立的医疗机构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90%的医疗机构建立了老年人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绿色通道。全省有589家医疗机构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七年来,广东持续派发养老政策“礼包”、福利“红包”,多项举措走在全国前列:

       出台了四十多个养老服务政策文件,涵盖用地保障、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等多个方面,为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其中《广东省养老服务条例》《广东省老年人优待办法》《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特困供养人员护理补贴制度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在全国领先。

       建立了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全省享受补贴人数超过20万人。截至2018年底,全省领取老年人高龄津贴约270万人,地方各级财政支出约18亿元,成为全国高龄津补贴制度覆盖面最广、受益老年人人数最多的省份。

       在全国率先采取区域统筹打包改革模式,全面推进公建民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现有机构床位改造成护理型床位,全省共计引入社会资本近5.2亿元,升级改造护理型床位10351张。

      让“幼有所育”,坚持政府主导、家庭尽责、分类保障、社会参与,综合运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儿童保护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不断加大保障力度,持续提高保障标准,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推动儿童福利制度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努力开创广东儿童工作新局面。

       自2011年起,落实全省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19年全省孤儿最低养育标准达到集中供养每人每月1685元、分散供养每人每月1025元,分别比2011年提高685元、425元。2012年至今,部省两级福彩公益金共投入“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4972.6万元,惠及8180名孤儿。

为积极回应儿童因家庭贫困、自身残疾、缺乏有效监护等原因面临生存、发展和安全困境等现实问题,广东省民政厅主动作为,不断拓展儿童福利服务对象范围,由原有的孤儿、弃婴拓展到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2018年10月起,全面实施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分类保障制度,全面保障困境儿童基本生活权益,其中,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个人为单位全额享受低保。

       省民政厅、原省编办等10部门印发《关于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的意见》,从加强儿童工作队伍建设、完善救助保护阵地建设、优化儿童福利机构区域功能布局等方面进行重点部署,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上下联动、协同配合的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目前,全省已配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1607名,村(居)儿童主任25225名,基本实现乡镇(街道)、村(居)全覆盖。2017年以来,广东依据协作模式为3万余名困境儿童按政策申请了基本生活保障,协助11142名无户籍儿童办理户口登记,落实21247名监护缺失儿童的监护责任,协助281名失学辍学儿童返校复学。

       让“弱有所扶”,2012年起在全国率先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以下简称“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省政府从2013年起连续7年,将残疾人两项补贴纳入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两项补贴标准从2012年分别为每人每年100元和600元分别提高到2019年的每人每年1980元和2640元,增幅达到18.8倍和3.4倍,补贴水平位列全国前列。2019年还将非重度智力、精神残疾人(三、四级智力、精神残疾人)纳入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范围。截至今年9月,全省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达到125.9万人次,惠及人数超过广东户籍持证残疾人总数的2/3。

推动创新社会治理

“慈善事业+三社联动”再获新成果

       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作为慈善大省,广东全面贯彻落实《慈善法》,坚持党建引领慈善事业发展,创新新时代慈善发展思路,构建“大慈善”体系,加大慈善文化宣传,大力推进志愿服务,积极推动各项事业“慈善+”融合发展,营造全民慈善氛围。形成了“丹姿甘霖计划”“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等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中国慈展会永久落户深圳市,搭建了全国性的慈善交流平台。

       2016年至今,省、市、县各级共制订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方面的政策法规100余项,地方性法规《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修订工作顺利推进。经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认定登记慈善组织1069家,公募慈善组织122家,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三;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省社会捐赠总额约95亿元。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已成功举办10年,合计认捐约284.49亿元。广东福利彩票销售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19年10月底,全省注册志愿者1057万人,已标识志愿服务组织1103个,志愿服务团体7.2万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2亿小时。

       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深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搞好社区,就是要把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做好。近年来,广东将城乡社区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努力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省民政厅等部门出台了《广东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广东省村(居)民委员会工作职责事项指导目录》等文件,社区治理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彰显,在全国率先在省级层面推动非户籍常住居民参与社区(村)“两委”选举试点工作,深圳市福田区福保街道益田社区等7个工作法入选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梅州市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村规民约作为优秀范例在民政部专题报道中予以展示,广州市增城区下围村“民主商议、一事一议”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关于社区协商的典型。社区职责逐步明确,率先建立社区行政事务准入制度,出台实施城乡社区协商和村(居)民委员会工作等省地方标准。社区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全省建成3271个家庭(社区)服务中心,建立3100多个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党群服务中心基本全覆盖村(社区)。农村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有效开展,村(居)务公开设施建设标准化、公开内容规范化、公开时间经常化、公开形式多样化、公开地点公众化“五化”创建活动全面推进,以“有人员、有场所、有牌子、有章子、有经费、有制度、有奖惩、有培训、有作为”“九有”为标准推动全省行政村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运作,实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全覆盖,共有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8.3万名。

      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之一,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实践者。广东着力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一些先行先试成果领改革风气之先,如探索实行直接登记、建立培育专项资金、出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率先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等,都为全国社会组织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经验。近年来,广东把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通过政府购买、孵化培育、公益创投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广构建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格局的“汕头经验”,全省初步形成了以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基金会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组织发展模式。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设立社会组织党建服务中心,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建设“两个覆盖”。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广东社会组织支援‘三区三州’建设”、“社会组织扶百村”、百家社会组织走近留守和困境儿童“牵手行动”等专项行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止2019年10月),我省共有300家社会组织开展脱贫攻坚项目517个,共投入项目资金约15252万元,预计受益贫困人口约265万人。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建立完善省社会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全省性社会组织登记工作协调机制、资金监管机制、联合执法机制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加强社会组织工作协调服务实施方案,推动部门协同管理格局初步形成。探索建立了以年检改年报为核心,以信息化管理、全流程监管为手段的社会组织事前事中事后综合监管体系;强化社会组织信用惩戒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联合信用惩戒机制;建立社会组织“活动异常名录”和“严重失信违法名单”;深入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治理;推动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常态化;不断加大社会组织专项抽查审计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覆盖面;通过严格依法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截至2019年9月底,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社会组织共70266个,其中,社会团体3121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7899个、基金会1150个。

       社会工作创新发展。完善政策体系,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实施意见》《广东省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遴选办法》《广东省社会工作优秀案例评选办法》《关于推进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联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快培育服务力量,据统计,全省持证社工9.6万人,社工岗位4.8万个,社工服务机构1486家。实施广东社工“双百计划”,在全省19个地市建设了407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开发了1737个社会工作岗位,创新以社区为本,以家庭为单位,统筹为各类民政对象打通服务“最后一米”的工作模式。据统计,第一批“双百计划”共协助核准民政服务对象58231人,协助落实政策3235项,开展各类活动7094场,协同居民解决社区事务4642项,直接服务民政对象近27000户,培育恒常志愿者近2.2万名。第二批“双百”社工自2019年7月上岗以来,也用心用情走进最有需要的困难群众,为他们提供暖心的专业服务。“双百”社工已成为党和政府落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加强农村社区治理的好帮手,乡村百姓喜爱的贴心人。


深化“为民爱民”理念

基本社会服务迈上新高度

      婚姻登记服务更加贴心。广东聚焦群众关切,认真履职尽责,出台《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婚姻登记工作的规范》,印发《广东省婚姻登记机关形象设计规范》,统一全省婚姻登记标识,高标准推进婚姻登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婚姻法律法规和婚俗改革宣传,开展免费结婚登记颁证仪式和婚姻家庭辅导,提供周末和法定节假日预约登记服务,2017年10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启用婚姻登记证电子证照,探索开展异地办理婚姻登记服务,广州、深圳相继实现婚姻登记“全城通办”,用心用情经营甜蜜事业。

      殡葬工作更加规范。着力从制度上保障“逝有所安”,深化殡葬改革,规范殡葬管理,提升殡葬服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价格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建立健全经营性公墓监督管理机制的通知》等政策,持续深入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据统计,截至2019年9月底,全省共免费提供殡葬基本服务362.3万宗,免除费用总额19.8亿元,惠民殡葬水平居全国前列。全省县级行政区域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覆盖率89.3%,全省节地生态安葬率超60%。

      区划地名专项行政管理更显成效。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共普查地名约79.82万条,标绘工作图9530张,制作地名成果图9180张。全省各地以普查成果为素材资料,开展了形式丰富多样的普查成果转化工作,讲好地名故事、打造地方名片、塑造城市品牌,全省有6个“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被认定。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广东民政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以“专、精、细、实”的工作作风,树民政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精气神,努力打造民政领域“大救助、大养老、大儿童保障、大慈善、大社会治理”五大工作体系,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