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南雄,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岭南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境内分布着众多悠久历史的古村落,黄坑镇的溪塘村便是其中之一。
溪塘村这一地名自建村沿用至今,因“村内有小溪流经,且池塘众多”而得名。而今的溪塘,经千年风雨洗礼,鳞次栉比的屋宇、厚重的古匾石柱题刻犹存如旧,诉说着溪塘当年作为南雄州府的繁华。
雄州城周长近2300米
据志书记载,在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南雄的州府设在溪塘,归属于当时的南汉国。当时南汉皇帝刘龑早就觊觎赣南、闽南地域,他把雄州城建在靠近江西、福建的溪塘,目的是便于向赣南、闽南扩展领土,并在毗邻赣南信丰县的乌迳设重兵驻守。
五里山、观音山、城隍庙、大辕门等地名依稀可见旧时雄州的规模,除却有“周长六千八百八十尺”的州城外,附近还有朱古镇、李屋排、聂岭排、梅村院等诸多姓氏聚居地,由此可见,旧时溪塘人烟稠密,鼎盛一时。
后南汉亡,北宋立,雄州改为南雄州,并迁州城移到今址,溪塘一地的居民大多也随新州府搬迁而搬迁。直至宋末,广南东路安抚使陈福基致仕后,不愿事元,自珠玑巷迁居溪塘,后李姓、廖姓、钟姓、吴姓、温姓等族群陆续迁入溪塘聚居。
据有关书籍记载,“南汉,乾亨四年(920年),析韶州置雄州”“雄城东七十里,古志名莲溪。初置雄州,经之营之,度地居民,则于溪塘是卜,此古营建处也。”由此可知,时有溪塘,曾名莲溪。
“德星遗庆”牌匾
八景诗中忆往昔
溪塘以河为界分为水东、水西、水南三大片区,基本包含了明代设立的莲溪二郡的范围,古人在《南雄溪塘陈氏七修族谱》中记录有“溪塘八景”,生动描绘了古溪塘的山水格局。
茂林古寺、左岭苍松、林鸦晚噪、水落沙明、右岸帆悬、邻烟布结、后沼涟漪、中巨流石是为溪塘八景。“晨昏漠漠起炊烟,甫接南邻北院连;浓淡相交成阵候,清泉俯看若云天”描绘的就是邻烟布结这一美妙景象。
“秋来潦尽涨痕收,一派安澜水细流;不必芦花沿岸吐,恍疑白鹭集沙洲”反映的则是溪塘秋天水落沙明、寂寥而独具美感的场景。这些描写溪塘八景的优雅诗词,将溪塘的山水景色概括其中。
古溪塘曾是“千家村、百家姓”之望郡地,舆图广阔,舟楫往来,溪水环绕。可惜岁月风霜销蚀了这些美景,溪塘八景如今已不复存在,但从流传下来的诗句中,依旧可以窥见溪塘往日的秀丽山岭、袅袅炊烟。
溪塘俯瞰
矢志忠义的陈福基
陈福基,曾任宋朝佥书枢密院使、广南东路安抚使。他曾怒斥奸相贾似道“泰山虽大,一指足以遮蔽,此亦天地极否之秋也”,后来辞官携家眷到南雄珠玑巷定居。
德祐二年(1276年),弃宋投元的吕思夔率大军行至珠玑巷,亲自到陈福基府上拜访,劝道:“今之天下将为元所有,宋臣之降元者不失官爵,君之父子盖不往仕焉?”陈福基则语气凛然反驳他:“吾恨不宁捐躯报国,兴复宋氏江山,若为元用,是逆道而行也。”
陈福基响应陆秀夫等人号召,组织义兵数千人准备护国勤王,后来听闻南宋兵败,已无力回天,于是举家退隐溪塘,于1306年去世,如今他的坟墓犹存,忠骨仍留于人世间。
岭南保存最完整的李氏祠堂
溪塘水西西平堂李氏宗祠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祠堂,经考证,李氏祠堂是岭南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李氏祠堂。
这座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宗祠,是李氏后裔为祭拜李晟公而设立的祖祠堂,最初为三进院落,后因战乱被毁,清康熙年间重建,用青砖、土坯混凝土构筑而成。
西平堂宽敞明亮,整体由12条以石基托圆木围合而成,中间设天井采光通风,天井池用长条石砌筑;两侧走廊留有明式拱门,堂内供奉西平王晟公的雕像。据考证,以“西平”为号的李氏祠堂在粤北地区仅溪塘所有,有“西平李氏第一祠”的美称,如今李氏西平堂成为了西平李氏后裔寻根谒祖的胜地。
西平堂
独特绚丽的建筑装饰
溪塘古建筑的木雕、石雕、泥塑、彩绘等装饰极具粤北地域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建筑特色,既继承了中原建筑装饰文化的精髓,又适应了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特征。
村内特有的溪塘石使溪塘古建筑更为多彩,质地优良的溪塘石可刻可雕,不但适合房屋建筑,更是打造水磨和农家磨刀石的好材料,在古代,溪塘石产品除了在南雄本地市场销售,还远销海外。
溪塘精美的建筑装饰中,石雕工艺最为突出。溪塘石雕工艺结合了本地的溪塘石,用作装饰点缀,有麒麟神兽、吉祥字符等装饰纹样,在建筑基础、柱、门窗中得到广泛应用。
房门两旁的楹联作为特殊的建筑装饰,则代表着溪塘当地特有的文化与宗族荣耀,和其他装饰一起,共同构建了溪塘立体流畅、意境悠远的古典建筑。
时光流逝,溪塘作为古时交通要道的辉煌不再,但自东向西贯穿其中的浈江由古至今,仍奔流不息,见证着溪塘千百年来的荣辱兴衰。